您好,欢迎访问义鑫科技官网!

全国咨询热线

010-58616746

生态修复项目资金申请治理河湖

发布时间:2024-12-01 19:44:18浏览次数:

生态修复项目资金申请对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及修复

      随着城镇的快速扩张和农田的开垦,自然河岸植被形成的生态缓冲带逐渐被破坏,河湖也因此失去了自然屏障的保护,水环境和水生态慢慢退化。基于此,需要构建并保护修复河湖生态缓冲带。文章梳理目前自然的河湖生态缓冲带存在的问题,探析保护与修复的措施和要点,提出设置河湖生态缓冲带后期维护与监测评价的管理机制,为各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存在的问题

河湖生态缓冲带是河湖的天然屏障,其作为河湖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连接和过渡地带,在空间上不仅包含了从河湖高低水位之间的区域,也包含了高水位线到陆地延伸出去一定距离的范围。传统意义上的河湖生态缓冲带一般是指河岸植被带和水域向陆地过渡的植被带,现代的河湖生态缓冲带还包括了河道两岸的湿地区域、生态净化池、养分拦截沟等水生态处理系统。

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农田的扩张,自然的河岸植被缓冲带慢慢被破坏,河岸缓冲带区域极大的缩减导致河湖流域的自然屏障逐渐失效,水域的生态环境逐渐退化进而导致了更多的问题。河湖岸是河湖生态缓冲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在陆地向水域扩张进程中首当其冲,被城市和农田逐步侵蚀挤压。具体体现在3方面:

①直接被转化成为城市道路或广场,或是直接被开垦为农田菜园等。致使河湖流域紧邻城市、农田,城乡的污染物会被直接抛洒或随降雨径流直接入河。甚至出现部分河岸还被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非法使用,威胁河湖水域生态安全。

②河岸被硬化或者渠化,用来防洪泄洪。自然岸线逐渐消失,“两面光” “三面光”河道增多,导致河流生态系统逐步缩减。

③景观化改造造成河岸植物单一、生态适应性差、河岸生态系统脆弱。景观化改造缺乏河流治理与生态修复的能力,更不能改善生态环境。

二、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与修复的目标

(一)保护目标

对河湖生态缓冲带的保护要基于对河湖岸带的充分调查和了解来展开。要了解河湖岸带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历史发展,识别不同类型的河湖岸带,并根据河湖岸带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为科学评估河湖生态缓冲带的范围、保护目标以及后续生态修复的方案提供依据和参数,也为后续的管理和监测提供支持。

缓冲带要根据河岸带的具体数据来设置,其目标不仅是要保证河湖自然岸线在整体河岸带中占比合理,也要保持河湖流域的水生动植物种数不减少,还要让缓冲带的植被覆盖率以及湿地面积也不能降低。
(二)修复目标

河湖生态缓冲带修复的总体目标是去除水域的干扰因素,让受到损害的自然河湖岸带能够逐步恢复生境条件,让退化的河湖岸带能够恢复到健康状态,让修复后的河湖生态缓冲带都具有相应的生态服务功能。

不同类型和规模的水域,以不同的生态主导功能也有着不同的生态缓冲带修复目标。根据具体的调研结果,来确定生态缓冲带修复的具体目标,细化生态修复的技术指标和生物多样性修复指标。技术指标包括缓冲带修复的长度和面积、河湖自然岸线的比例、生态护岸的增加长度等。生物多样性修复指标包括植物的物种数、本土植物的物种占比、植被覆盖程度、植被平均生物量、生物多样性指数等。

三、保护的要点及措施

(一)保护要点

对于河湖岸带的自然环境状态良好的生态保护型河湖生态保护带,应以保护、 保持现状生态环境为主。因此,如果确认生态保护型缓冲带的生态环境较好、周边无人为干扰或认为干扰程度较轻,可以在确定缓冲带范围后,采取封育或自然恢复措施,尽量避免并减少人为干预。
(二)缓冲带保护与自然恢复措施

为实现生态保护型河湖生态缓冲带的保护和自然恢复,可参照GBT15163-2018《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采取全封育或半封育的方式。对于江河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植被恢复较困难的区域,要采用全封育的方式。对于植被生长良好、林草覆盖率大、受人畜活动影响较小的区域,宜采用半封育的方式。

四、河湖生态缓冲带修复的要点及措施

(一)水位变幅区生态修复

水位变幅区生态修复主要应用于河流平均水位线最高到最低之间的区域, 具体的修复措施有基底修复、水生植物群落修复与生境营造3大类。水位变幅区生态修复要保持变幅区内自然形态的高低起伏:对束窄的河道要尽量退还河流生态空间,恢复河滩地;对已经硬化的堤脚,采用抛石、石笼等方法来营造河滩区域。

基底修复需要调整河床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调整改造措施包括淤泥清除、污染底泥覆盖及部分换土等,调整改造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水生生物生长、繁殖与栖息的要求。如果河流基底含有污染底泥、重金属、有毒有害垃圾等污染物,就需要采取生态疏浚、改造和修复的措施。生态疏浚时,要妥善处置河床底泥,并对其进行资源化利用,以防河床底泥二次污染环境。河流基底修复的方法有生态疏浚、底泥掩蔽、底泥磷固定、垃圾清理及土壤换填等。在挺水植物恢复区,为了增强生物多样性,要对污染底泥及腐殖质堆积区进行清理,可以采取覆盖、部分换土的方法对土质进行调整。在沉水植物恢复区, 要酌情清除淤泥, 以此来加强植物根系的固着能力。

植物群落修复要遵循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来构建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结构,实现缓冲带区域植被的自然演替。水位变幅区植被恢复种类主要是水生维管束植物,比如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挺水物等。有行洪排涝需求的河道,不宜种植沉水植物、浮叶植物和大型木本植物。配置沉水植物群落可以形成水下森林,其主要用于深度净化水体,能够对水体中污染物直接快速地吸收同化,削减氮磷等营养物质,以此来抑制藻类生长,促进河道自净能力的恢复。
(二)陆域缓冲区生态修复

陆域缓冲区生态修复主要应用于河流平均最高水位线以上的陆域范围,具体的修复措施包括基底修复、陆域植物群落构建与物种配置3大类。

陆域缓冲区基底修复需要对陆域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主要是将汇水区域地形衔接起来,减慢雨水径流速度,保证其均匀地流入缓冲带区域。

陆域缓冲区植物群落构建要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选取本土优势物种,并且合理搭配乔灌草植被。乔灌草植被可以分为邻水区、过渡区和近陆区3种。邻水区主要以乔木林带为主,作用是保护堤岸、去除污染物并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过渡区以乔灌木树种为主,作用是减少河岸侵蚀、截留泥沙、吸收滞纳营养物质、增加野生动物栖息地。近陆区以草类植物为主,穿插配置灌木,主要作用是阻滞地表径流中的颗粒物,吸收氮、磷,降解污染物等。

五、河湖生态缓冲带的维护和监测

河湖生态缓冲带的维护包括日常维护和工程维护2种。日常维护主要有3部分工作。①定期清理河湖生态缓冲带垃圾,防止水面有枯枝败叶和垃圾漂浮堆积, 从而导致水质恶化。②对有藻华暴发风险的区域,要定期进行打捞和处理。③在生态修复区设立标牌,明确修复区域的范围、责任人和维护内容,要定期巡查修复区域,加强日常管理。工程维护主要有基底边坡维护、植物维护和水生动物维护3部分工作。

河湖生态缓冲带的监测工作主要是监测河湖生态缓冲区总修复面积监测、 基底监测和生物监测3类。总修复面积包含水下及陆上修复面积;基底监测包括化学性质和基地稳定性2个方面;生物监测主要包括植物覆盖率、生物多样性指标。检测频率要做到每年至少有1次,并对修复面积的变化率进行统计和评价,总结工程实施前后基底化学性质的改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