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环保专项资金入库打通“两山”转化关键路径——黄河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专家谈
◆优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空间配置格局,健全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政策并进一步完善相关保障和推进机制,形成合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研究生态产品实际使用量评估框架与方法,提供一种系统的方法来准确理解生态产品的实际使用情况,更好地为相关决策提供支撑
◆探索建立全流域一体化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使用流域服务多的省份多出资,而保护流域服务贡献大的省份在补偿资金中得到更大份额”
黄河风景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持续完善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大协同格局,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建立全流域、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两山”转化的关键路径。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制度安排,对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日前,第三届黄河发展论坛暨第八届鲁青论坛召开,在其中的黄河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与实践分论坛上,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专家学者围绕生态产权、生态产品价值评估、生态碳汇产品开发、绿色金融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前沿话题开展探讨并分析建言。
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强调,“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在黄河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与实践分论坛上,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李宏伟介绍说,我国逐步形成包括生态产品调查和评价机制、生态保护修复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市场化经营机制和保障推进机制在内,系统完善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但是,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确认不清、部门政策协同不够、后续保障和推进机制亟待完善等难点堵点依然存在。对此,她建议优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空间配置格局,健全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政策并进一步完善保障和推进机制,从而形成合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作为本次分论坛的承办方,山东大学黄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与机制研究实验室对相关领域有深入研究。该实验室张林波教授认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被广泛纳入发展决策、社会发展、市场交易、生态补偿和考核监督等各领域,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在他看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在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所需解决的环境外部性问题深植于工业文明内部,是一项世界性的生态经济学难题”。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要加强相关学科建设,实施相关重大工程,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考核机制,建立上下联动、部门协作、横向贯通的高效推进机制,同时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国际影响力。
在明晰产权基础上优化评价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对此,专家提出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要明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涉及的产权,并完善相应评价机制。
在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曾贤刚看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涉及的产权,具体是指经济主体享有的某一生态产品的占有、使用及收益等各种权利集合。他认为,明晰的产权是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坚实基础,但当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涉及的产权仍存在交叉重叠、缺位遗漏、制度失效等问题。他建议,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进一步明晰产权、创新权能,提升产权的完整性与安全性,提高产权制度运行和产权流转的效率,促进优质生态产品供需匹配,均衡分配环境权益,维护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公平性。
“当前生态产品价值评估反映的是生态产品潜在的供给能力,并不是人类对生态产品的实际使用量。”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岛研究院讲师吴舒尧认为,相较于生态产品供给潜力,生态产品的实际使用量与人类福祉的改善之间的关联更为直接,制定改善人类福祉的生态系统管理计划和政策应重点参考。他解释说,生态产品的实际使用量不同于生态产品供给量或需求量,从供给端流动至需求端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损失。当前的科学研究与政策制定,对社会经济系统中具体实际使用了多少生态产品量关注不多,缺少一个通用的生态产品实际使用量评估核算分析框架。他建议研究生态产品实际使用量评估框架与方法,提供一种系统的方法来准确评估生态产品的实际使用情况,更好地为相关决策提供支撑。
在各类生态产品中,生态碳汇产品属于为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而提供的新兴产品,其开发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工程。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李双成提出,科学开发和管理生态碳汇产品,研究生态系统碳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识别潜在的重要碳汇区域,揭示人类活动对碳汇过程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推动生态碳汇产品的商业化发展,建立健全碳交易市场建设,通过将碳汇功能转化为可交易的碳信用证等商品形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并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提高碳汇监测精度。对此,政府应通过运用生态保护红线、造林与再造林计划等政策推动碳汇建设,同时需要平衡多重利益关系,在追求增加碳汇的同时充分考虑其他生态环境目标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权衡和协同问题。
完善生态保护补偿融资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经过多年的治理和投入,黄河流域的水质有了明显改善,黄河干流全线已经基本达到Ⅱ类水质。在此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激励上游地区建立流域保护长效机制,鼓励黄河上下游协同发展?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靳乐山提出,鉴于黄河流域省份两两签订流域上下游横向补偿协议的激励作用开始进入平台期,当前应探索建立全流域一体化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构建统一的资金池,由黄河流域9个省份向资金池中注资。其中,使用流域服务多的省份多出资,而保护流域服务贡献大的省份在补偿资金中得到更大份额。“这一模式会使资金池的资金来源更为多样化,为市场化、多元化补偿以及纵向补偿创造条件”。
绿色金融可以为可持续项目提供融资渠道,促进资本流向绿色产业,帮助企业实现社会责任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主任刘锦涛提出,生态产品价值时常无法被市场充分认可,且缺乏有效的价格信号,这使生态保护工作面临融资不足、投资动力缺乏等困境。“在生态产品领域,绿色金融可以打破生态产品价值流通的瓶颈,降低资金成本,促进生态产品市场化运作,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他建议,构建非实体的“生态银行”,即商业银行通过对自然资源的确权评估和托管等方式推动生态产品的市场交易,结合最新的大数据技术推动绿色金融科技化。
从社会学的角度切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讲师韩玉祥以“枫桥经验”“四议两公开”“全域党建”为例,分析多元化基层治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实际作用,并从如何提升决策实效、贴近群众生活、引导全民参与等方面,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及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参考。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专家们一致认为,在维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的基础上,强化政策引导、健全市场机制、鼓励科技创新等方式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既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所需。
Copyright © 2024 北京义鑫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2628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