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义鑫科技官网!

全国咨询热线

010-58616746

水生态专项资金知识分享

发布时间:2024-05-11 17:46:18浏览次数:

水生态专项资金知识分享湖南大学梁婕团队ES&T|紫外老化溶解性生物炭在水环境中的聚集行为的新认知:水化学的影响及Hamaker常数的变化

 汤宁 生态环境科学 2024-05-11 10:02 

文章信息

第一作者:汤宁

通讯作者:梁婕 教授

通讯单位:湖南大学

https://doi.org/10.1021/acs.est.4c00780

亮点

• 阐明了溶解性生物炭(DBioCs)在UV辐射下的老化特征并提出了三阶段老化机理。
• 揭示了不同老化程度DBioCs在可变环境中的胶体行为。

• 评估了DBioCs的Hamaker常数并首次建立了动力学模型模拟其随老化程度的变化规律。

研究进展

黑炭(BC)是生物质或石油燃料不完全燃烧剩余的有机残体的总称。由于森林火灾,工业以及交通排放等原因,全球每年会产生50-270×1012 g-C的黑炭,其中80%的黑炭会首先进入土壤。而BC中的溶解部分(DBC)会经过地表径流或下渗等作用进入到水体。水体中的DBC具有高度的胶体稳定性以及污染物的亲和性,常被认为是污染物的重要载体。据报道,每年会有约27×1012 g-C的DBC经过河流入海,对全球碳循环,气候变化以及生态健康等具有重大影响。同时,水环境中的DBC还会经历到各种老化过程。作为DOM最具光敏性的成分,DBC在光老化过程中会产生众多活性氧物种(ROS),一方面可以影响DBC自身性质,比如表面氧化,另一方面会对其附着的污染物进行降解或转化。DBC及其附着污染物的归趋主要受到聚集行为的影响,但是关于光老化如何影响DBC的表面特性以及胶体行为的研究尚不充足,DBC的老化机理也远未明晰。本研究通过利用常见秸秆生物炭为研究对象,获取了溶解性的黑炭(DBioCs)并对其进行UV辐射以模拟河流水体中黑炭的光老化,最终通过实验结果与表征,对DBioCs的光老化机制进行了探讨,借助胶体化学数据评估了不同老化程度的Hamaker常数,并首次建立动力学模型用以模拟光辐射下DBioCs的Hamaker常数随老化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光老化会对DBioCs的表面性质产生巨大影响,并由此影响到其聚集动力学。在7天的光老化之后,DBioCs的Hamaker常数从原本的3.19±0.15×10-21 J减少到1.55±0.07×10-21 J。DBioCs在这个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光脱羧,光氧化以及矿物暴露的过程(图1)。

图1 图文摘要

不同老化程度的DBioCs的FT-IR图片显示DBioCs的表面含氧官能团逐渐增加(图2c),而XPS的数据结果(图3d)进一步揭示了DBioCs的表面逐步被氧化的过程,C 1s峰逐渐下降,O 1s峰逐渐增加(W6h除外)。O/C比值逐渐增加,并且最终趋近于国际腐殖物质学会(IHSS)所给出的环境腐殖质的O/C和(O+N)/C的平均值。说明光老化可能会促进DBioCs向腐殖质的演化。XRD结果显示(图2e),随着老化的进行,DBioCs的石墨C峰之间减小直到消失,而KCl峰相对增加,意味着光辐射可能会破坏DBioCs的石墨结构,同时在表面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矿物。这点同样在XPS的图谱(图2d)中可以看到。

图2 DBioCs的表征。(a)W0d和(b)W0d的TEM图像;(c)DBioCs的FT-IR图谱;(d)DBiOCs的XPS图谱;(e)DBioCs的XRD图谱

为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不同老化程度DBioCs的聚集行为,我门首先对pH值的影响进行了探究,发现随着Na离子浓度的逐渐增加,W0d的zeta电位逐渐变的更正(图3a)。zeta电位的绝对值越小,意味着DBioCs粒子之间的静电排斥能减小。因此,更正的zeta电位使得W0d在Na离子溶液中的黏附效率逐渐增加(图3b),直到Na离子浓度达到一定数值之后,W0d的黏附效率达到平衡,此时的Na离子浓度即称为临界聚沉浓度(critical coagulation concentration,CCC),CCC值越大说明胶体越稳定。从图3b中可以看出,在酸性体系中,Na离子具有更强的脱稳效果,一方面是因为酸性条件中,大量的质子可以充当反离子屏蔽掉W0d更多的负电荷(图3a),另一方面,碱性条件下,W0d与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作用会加强,从而会在DBioCs表面形成水鞘,不利于聚集的进行。此外我们还发现酸性条件下DBioCs的kfast值要普遍高于碱性条件。不同老化程度的DBioCs均表现出这样的特征其中的原因是碱性条件下更强的氢键导致了体系粘度的增加,从而减小了聚集速率。

图3 原DBioCs(W0d)在pH 5,7和9的环境中的聚集动力学数据(Na离子浓度10–1000 mM)。(a)W0d的zeta点位变化图;(b)W0d在不同pH条件下的黏附效率变化以及CCC值拟合

DBioCs在Na离子溶液以及Ca离子溶液中均表现出了典型的DLVO型聚集曲线(图4a和4b),并且随着老化的进行,除了W6d之外,CCCNa值增加而CCCCa值减小。Na离子作为非反应性离子,其脱稳机制主要是电荷的屏蔽,CCCNa逐渐增大说明DBioCs在光老化之后具有更强的胶体稳定性。而Ca离子可以与DBioCs表面的羧基反应,并产生桥连作用,因此CCCCa随老化减小可以解释为老化后DBioCs表面具有更多的含氧官能团与Ca离子作用,从而增强了桥连作用。但是Na离子溶液中,CCCNa随老化逐渐增大的机理可能相当复杂。

图4 不同老化程度DBioCs在(a)Na离子溶液(浓度范围10–1000 mM)和(b)Ca离子溶液(浓度范围0.1–100 mM)中的黏附效率变化以及CCC值拟合。

图5 DBioCs在老化前后(a)水动力学尺寸与(b)zeta电位的变化

在Na离子溶液中,DBioCs之间只存在DLVO相互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吸引力与静电排斥力,而范德华吸引力与Hamaker常数以及粒子尺寸相关,静电排斥力是表面电荷的函数。从图5a可以看出,光老化并没有大幅度的改变DBioCs的尺寸,所以范德华力主要取决于Hamaker常数。而图5b中显示出DBioCs在光老化过程中的zeta电位并非单调变化。因此,仅从表面电荷是无法完全解释CCCNa随老化的减小。根据分析,可以了解到Hamaker常数具有表面依赖性,光老化导致DBioCs的表面特性发生变化从而可能改变其Hamaker常数。于是我们基于胶体化学数据对DBioCs的Hamaker常数进行了评估(图6a),发现随着老化的进行,DBioCs的Hamaker常数持续减小,这就解释了长时间老化的DBioCs虽然具有更少的负电荷,但是胶体稳定性更高。此外,结合Hamaker常数衰减特性以及不可能持续减少到0的事实,基于反应动力学模型,我们提出了修正的动力学模型,并且取得了非常良好的结果(R2>0.94,图6b)

图6 不同老化程度DBioCs的(a)Hamaker常数(ADWD)拟合以及(b)Hamaker常数的衰减模型模拟

基于表征以及聚集数据,我们提出了DBioCs在UV辐射下可能经历一个三阶段的老化过程:第一阶段,W0d→W6h,特点是ζ0↑,CCCNa↓和CCCCa↑,主要的光化学机制是光脱羧,第二阶段,W6h→W3d,特点是ζ0↓,CCCNa↑和CCCCa↓,这个阶段的光氧化主导了老化机制,第三阶段,W3d→W7d,特点是ζ0↑,CCCNa↑和CCCCa↓,在这个阶段中,光氧化与光脱羧机制逐渐达到平衡,同时表面大量暴露的矿物也参与到了影响DBioCs胶体行为的过程中。

不同老化程度的DBioCs的聚集会受到BSA的显著影响(图7a和7b),主要是由于BSA吸附在了DBioCs的表面,从而形成了空间位阻,抑制了后者的聚集。相较于河水样品(XJ)而言,DBioCs在湖水样品(TZH)中的聚集速率更大(图7c),主要是由于TZH样品中具有更高的离子强度。但是总体而言,DBioCs在天然水体中的聚集速率较低并且不依赖于老化程度,这是由于DOM的存在以及真实水样的复杂组分导致的。 图7 模型NOM(BSA)存在下不同老化程度的DBioCs在(a)Na离子溶液(0,10,100,200 mM)和(b)Ca离子溶液(0,1,5,10 mM)中的黏附效率;不同老化程度DBiOCs在真实水样(XJ为典型河水,TZH为典型湖水)中的聚集动力学

本研究提出了以往忽略的材料Hamaker的表面依赖性问题,通过一系列表征与聚集实验,证实了DBioCs在光辐射条件下的Hamaker常数的变化,并首次尝试建立衰减模型对Hamaker常数的变化趋势进行描述,提出了DBioCs在UV辐射下可能经历的三阶段光老化机理,揭示了其从机制到结构再到行为的作用关系,为了解环境DBC的命运提供了新见解。

作者介绍

图片

汤宁,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环境胶体界面行为和水体污染治理研究。发表一作(含共同一作)SCI论文7篇,其中中科院一区4篇,领域前1‰热点论文1篇,前1%高被引论文2篇,H指数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