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义鑫科技官网!

全国咨询热线

010-58616746

水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和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4-05-15 18:39:34浏览次数:

水生态专项资金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认识、战略认识、实践认识

原创 王晓明 沈华 科技中国 2024-05-10 10:33 北京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从“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再到创新性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一系列理论概括和战略部署。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增长、劳动力从量的优势转向质的提升以及所面临国际环境的不断变化,未来5~10年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阶段,需要从理论、战略和实践层面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和支撑作用,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理论认识

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起点、新动能。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性和集成性发展,是新时期符合我国历史和阶段发展特征的理论指引,是代表当前先进生产力演进方向的理论,对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新质生产力是对生产力理论的继承性和集成性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明确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断对中国特色发展道路进行理论探索,有效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的结合,先后提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找到了新型工业化和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并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丰富完善这一发展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我国在完成重化工业任务进入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对发展道路和发展理论的最新探索,特别是新型举国体制的提出,是对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的方向突破和理论升华。

 

(二)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我国历史和阶段发展特征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征,为正确分析经济形势、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了根本依据。1979—2012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9.9%,生产资本存量增长率和资本形成率均开始减速,2013—2022年经济年均增长率为6.2%,2022 年以来人口数量出现负增长,反映了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的变化。以劳动力增长、资本推动为主要驱动力的增长模式与新阶段不再匹配,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的新质生产力,将为未来较长时间内我国经济增长驱动模式提供目标指引。

 

(三)新质生产力是代表当前先进生产力演进方向的理论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是对传统生产力要素和配置组合方式的升级和拓展。新型劳动者队伍是掌握先进技术和数字技术应用技能的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是具备智能化、绿色化和高端化等特征的劳动资料;新型劳动对象作为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正随着科技和产业前沿的不断拓宽以及数据等新要素的出现不断变化。这三者都赋予或承载着前沿技术引领的先进生产力演进方向,三者之间协同发展和良性循环,将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跃迁。

 


二、战略认识

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总量和人均GDP翻一番,到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质生产力是新时期这一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支撑。要站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全局性角度,抓住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依靠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通过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培育发展,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激发新动能、新优势,打造科技强、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发展道路,在“两个一百年”目标指引下,推动强国战略的实现。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全局性举措

 

当前,我国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望超过30%,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2023年,我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全球第12位,在载人航天、量子信息、核电技术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具备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提出了制造强国、交通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等重大发展战略,既有针对科技创新这一重大牵引的战略,也有针对教育、人才等重大要素的战略,是新质生产力重要组成部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实现全局利益最大化,将对重大发展战略形成有力支撑。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抓主要矛盾的关键所在

 

我国正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新质生产力正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创新是第一动力、协调是内在要求、绿色是重要形态、开放是应有之义、共享是根本目的。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战略重点,能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战略效果,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三)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加大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力度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要素的产业载体,而科技创新是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要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与现代服务深度融合赋能和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以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构建具备先进性、完整性、协同性、开放性等特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实践认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总指引。新时期要加大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力度,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做好高质量的要素供给保障,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地开展布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十多年蓬勃发展,2022年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3%,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重点领域及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具备一定领先优势。同时,我国开始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发展,有效促进了技术创新、研发模式、生产方式、业务模式、组织结构等全面革新。两者都是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具备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将成为承载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部分。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依托高质量要素供给

 

高质量的要素供给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保障。要立足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畅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良性循环,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挖掘数据资源潜力,完善金融服务保障与新兴和未来产业服务业,提前布局新型基础设施,促进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做好人才、资金、数据、知识产权等要素和服务体系保障,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基础。

 

(三)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巨大、工业部门体系齐全、总经济规模较大,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存在较大差异。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根据不同区域规模性、结构性、内源性特征,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融合发展、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等开展新兴和未来产业统筹布局,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推进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传统优势产业升级与新兴未来产业培育、中东西部不同区域之间协调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