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义鑫科技官网!

全国咨询热线

010-58616746

水生态治理新业态

发布时间:2024-05-15 18:44:15浏览次数:

4个时期,了解新质生产力概念的形成过程【新质生产力书摘02】

原创 刘典 刘典 2024-04-18 19:12 北京

 

点关注不迷路,加星标★更好找

Follow & Favourite

刘典

数据驱动研究 记录时代巨变

327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前言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公开提出了“新质生产力”概念。那么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的呢?在《新质生产力: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一书中,将新质生产力概念的形成分为了酝酿期、发展期、形成期、成熟期四个阶段。

长期以来,培育发展新动能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关键工作,在“新质生产力”提出之前,已经有创新驱动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多个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正是基于此前在发展新动能上的探索。从这个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理论的诞生,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酝酿期(2015—2020年):依托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需求侧管理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转变;

•发展期(2020—2023年7月):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形成期(2023年—2023年12月):“新质生产力”概念提出;

•成熟期(2023年至今):“新质生产力”概念体系完善。

 


01

酝酿期

依托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需求侧管理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转变

 

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如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居民收入有所增加而企业利润率下降,消费上升而投资下降,等等。对照经典经济学理论,我国出现的这种情况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滞胀,也非标准形态的通缩。为适应这种变化,在正视传统的需求管理还有一定优化提升空间的同时,迫切需要改善供给侧环境、优化供给侧机制,通过改革供给制度,大力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增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

 

 

2 我国供给体系出现的问题

 

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运而生,并成为适应我国经济新常态的重要政策解决方案之一。供给与需求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矛盾统一体,互为表里,共存共生。在理论层面,在任何时期,均需关注供给侧与需求侧。然而,在特定阶段,鉴于资源禀赋、外部环境及政策目标差异,宏观经济管理需选择侧重于对供给侧或需求侧的发力。
在此之前,我国宏观调控以需求侧管理为主。当经济下滑时,需求侧理论认为其主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因此应采取措施提高有效需求。然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从供给侧出发,通过改革和创新提高供给质量,进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以及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这些内容与新质生产力关注重点完全契合。可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新型生产力的孕育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结构图

 

把握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用好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经济结构调整,要做好加减乘除法。加法就是发现和培育新增长点,减法就是压缩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乘法就是全面推进科技、管理、市场、商业模式创新,除法就是扩大分子、缩小分母,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这是调结构这个四则运算的最终目标。

 

4“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结构图

 

加法运算体现在补齐发展短板、扩大要素供给方面。要提高人口素质,加强科技创新,增加公共产品供给,优化政策环境。这些措施旨在为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持续动力。例如,通过提高教育投入、提高人口素质,我们可以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经济发展输送新鲜血液。加强科技创新可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值。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有助于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优化政策环境则能激发市场活力,吸引国内外投资,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

 

减法运算主要通过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等手段来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市场竞争力。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需要简政放权、加强监管,同时采取减税降费等措施,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这样一来,企业可以更好地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减法运算的另一层含义是减轻社会负担。例如,降低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成本,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乘法运算则侧重于创新发展,以挖掘经济增长新动力。这包括培育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模式以及开拓新市场。通过创新,我们可以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例如,发展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可以为国家经济注入新活力。创新发展模式有助于提高产业附加值,提升国际竞争力。开拓新市场则能扩大出口,促进国内外贸易平衡发展。

 

除法运算意味着清除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拦路虎,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环境污染、体制机制障碍等。政府需要加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确保市场秩序良性运行。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全球经济发展。

 

5 “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概念的关系结构图

 

02

发展期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整体上看,我国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正是我国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的生动体现。这一过程不仅进一步强化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引领其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2020年3月底至4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将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为形成发展新动能的关键动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

 

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强化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抓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发展数字经济。”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赴四川考察时指出:“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前瞻部署未来产业,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富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这是时隔3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同时提及,也是第一次在提及两者的同时提到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新质生产力理论的酝酿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为其形成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坚实的体制和机制保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则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提供了茁壮成长的土壤。在这一时期,我国充分认识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例如,智能制造、量子信息等领域发展,不仅推动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而且持续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活力。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对以产业发展促进发展新动能方面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主力,通过大量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的应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新动能。未来产业在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中,会不断转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储备了大量的预备队。而在两者之外,传统产业一方面依托其长期的稳定性,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供了强大的后盾;另一方面通过创新驱动,产业链供应链的不断整合重组、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也会孕育乃至转型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这三个产业的相互转化过程中,科技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推动产业的良性循环,最终目标是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03

形成期

“新质生产力”概念提出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公开提出了“新质生产力”概念,他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了黑龙江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后再次提到了“新质生产力”:“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从这两次讲话来看,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与区域发展密不可分。

 

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也与审议《关于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有关。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新质生产力列为2024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会上提出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将新质生产力列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工作之一。同时,本次会议还标志着“新质生产力”概念正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此时“新动能”已经和“新产业”“新模式”一起,成为以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人们对新质生产力的关注度再次提高。在随后对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有关负责同志详解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采访中,对新质生产力进行概念上的解释: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在此之前,新质生产力的公开信息基本上都与“产业”相关,也就是劳动资料。对于劳动者及劳动对象,也就是对应的劳动者队伍与生产关系方面基本上没有讨论。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对新质生产力的解释,在理论上补全了生产力理论中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要素。

 

04

成熟期

“新质生产力”概念体系完善

 

2024年1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是“新质生产力”概念完善的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就新质生产力进行了完整、系统、深入的阐述,构建了新质生产力“12345”基本框架,完整地提出了以催生因素、基本内涵、核心标志为主要内容的新质生产力“三元引擎—三元构造—衡量标准”三维体系,从加强科技创新、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等多个方面指明方向,强调了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的重要地位。至此,“新质生产力”概念体系基本完善。

 

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形成过程,本质上是对人类如何通过技术革命性的突破和生产要素的创新配置,实现生产力水平质的飞跃这一课题的深入探索。这一理论的构建可以追溯到全球经济中技术创新与产业变革趋势的兴起。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与高素质劳动力、现代金融等要素的深度融合,催生了一系列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为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新时代我国高质量发展要求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推动产业创新,尤其是依托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促进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生成,从而塑造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不仅象征着传统生产力向先进生产力的转型,更代表着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以及效率和质量提升的实现。

 

培育新质生产力包括构建新型劳动者队伍、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体系。这一过程不仅要求我们培养战略人才和应用型人才,还涉及技术的多维发展和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技术革命性突破和生产要素的创新配置是新质生产力的两大驱动力。

 

总之,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形成是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生动实践。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引擎,推动产业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