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义鑫科技官网!

全国咨询热线

010-58616746

长期低息贷款的好处对于主体产业园论述

发布时间:2024-06-05 15:00:39浏览次数:

长期低息贷款的好处对于主体产业园论述

在学界中主要7种主题产业园理论,包括3T理论、三螺旋模型理论、“创新浓度”理论、产业区理论、科学城理论、9种创新场所理论、主题产业园理论。

3T理论——理查德·佛罗里达

根据美国著名学者理查德·佛罗里达的理论,创新型经济的“3T要素”分别指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和包容(Tolerance)。技术是创新型经济的载体和标志,也是创新型人才的创造成果;人才是创新、技术进步的动力;包容性文化和激励机制则有利于实现人尽其才。

三螺旋模型——埃茨科瓦茨(Etzkowitz)

90年代中期,纽约州立大学的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威兹和阿姆斯特丹科技学院的罗伊特·雷德斯多夫教授提出了“官、产、学”三螺旋理论,分析在知识经济时代政府、产业和大学之间新型互动关系。三螺旋是指政府、企业与大学是知识经济社会内部创新制度环境的三大要素,它们根据市场要求而联结起来,形成了三种力量交叉影响的三螺旋关系。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在创新中密切合作、相互作用,同时每一方都保持自己的独立身份。

科学城——卡斯特尔(Castells Manuel),彼得·霍尔(Peter Hall)

按照美国加州大学伯利克分校教授M·卡斯特尔和英国伦敦大学教授P·霍尔的分类法,科技中心模式可分为产业综合体、科学城、技术园区、高技术城等四类。科学城(science city)最初的定义强调科学研究的集聚与协同作用,是严格的科学研究综合体,是技术极(technopoles),不需要邻近制造业布局。

科学城一般由政府组织建设,更侧重于对于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科学研究机构的集聚,目标为促进科技成果产生。科学城是从城市或区域范畴安排和布局高技术中心的尝试,是产、学、研、住一体化的理想城市形式。

产业区——马歇尔(A. F.Marshall)

著名剑桥经济学家马歇尔(A. F.Marshall) 基于英国工业生产地理集聚的观察,创新性地提出了“产业区”的概念和理论。马歇尔认为,产业区是一种由历史与自然共同限定的区域,其中的中小企业积极地相互作用,企业群与社会趋向融合。

三螺旋模型理论

“创新浓度”理论——周其仁

北京大学经济学家周其仁教授提出,在一个区域内,只有各类创新要素的聚合度超过某一阈值,才能产生“化学反应”,大量科技型企业才能持续涌现,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才会逐渐显现。美国硅谷、以色列凯撒利亚、中国台湾新竹和北京中关村的形成与发展均是该理论的佐证。

“创新浓度”理论揭示了区域创新发展的规律。这个规律提示要在创新要素总量有限时,自觉地集聚资源引导或激发在某一区域形成足够的“创新浓度”并超过临界值,促使各种创新现象、创新活动、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并形成强大的溢出效应,进而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9种创新场所——英国城市事务机构、未来城市发展机构

9种创新场所理论由英国城市事务机构在2017年提出,主要包括:1.CBD或“城市外围”的创新核心楼。2.靠近主要运输总站的创新小区。3.主要雇主腾出的主题产业园。4.面向大学的创新校园。5.内城后工业区的创新行政区。6.链接三个创新活动聚集地的创新三角。7.在郊区正经历强化的创新园区。8.在大型城市外场所的创新地带。9.创新走廊。

9种创新场所理论

主题产业园——美国布鲁金斯学会

2014年,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将主题产业园定义为一些集聚了高端研发机构、企业集群,以及创业企业、企业孵化器及促进机构的城市空间,指出创新企业快速向中心城区集聚,创新正重返城区。

企业倾向于选择交通便利、靠近市中心的场所,因为市中心拥有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以及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功能混合、交通便利的城区吸引了大量创新公司。典型案例有:亚马逊总部落户纽约皇后区,谷歌总部选择去伦敦国王十字地区。

与郊区选址、空间隔离、汽车通勤、忽略综合服务功能的传统科技园区不同,主题产业园具备物理空间上的紧凑特征,交通的通达性,技术的网络型以及居住、办公与零售功能的混合特性。土地利用方式也由工业时期严格的功能分区、出行依赖车行交通,向土地混合利用、出行依靠慢行交通转变,大大促进人际交流和信息汇集,利于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

当前中国正在建设国家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企业创新联合体。据我理解,涉及到产业链国家安全的环节是战略性的关键技术环节。如何远见卓识地通过审慎的行动,创造出特别有吸引力的地方,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呢?

 

卡斯特尔(M. Castells)和霍尔(P.Hall)1994年对世界高技术中心进行深入调研和全面考察之后提出:“头等重要的是确定基本目标。为此,需要选择重点,而不是全面铺摊子,它包括优先考虑国家的还是区域的重点,以及短期的还是长期的目标问题。整个事业中最艰难的部分,是推进大学研究人员与产业界的联系,这取决于学术文化和产业文化那样的东西。这种联系可以是非正式的,通过随便的交往或鼓励有创业精神的大学衍生公司而建立起来。在以日本为代表的一些比较拘谨的社会里,这种联系可以比较认真地通过中介或联络机构建立起来。”


主题产业园的运营

产业园区发展从“综合园”迈向“主题园”是必然趋势。这不是要不要,而是怎么做的问题,这种变化代表着“卖完就走”的短期销售思维的末路,以及长期运营思维,尤其是产业运营思维的兴起。而运营能力培养和产业资源积累主要依靠的是时间,砸钱并不能短期见效。这意味着,过往依靠快周转形成的规模和能力优势在未来的园区市场并不奏效。未来将进入新的格局,而先行者必将更具优势。

全销售型园区能将项目的投资回报周期控制在5年以内。如果还能勾到住宅或商业用地,回报周期还能更缩短。对于绝大多数的全销售型园区,后期运营的重点是基础物业服务。企业服务和产业服务并不在考虑范围内。但是,要做主题型园区就表示,运营方非常看重企业的持续性高质量发展,以此由此带来的持续性企业服务和产业服务需求。

 

从工业用地20年-50年的出让时间维度来规划,运营方必须有一定的自持物业比例,给自己留下后期腾换经营不善企业的空间。自持运营是长期行为,投资回报周期必然比全销售型园区更长。主题产业园的持续性运营问题。项目周期拉长,入驻企业的稳定性就是核心问题。突破的关键在于园区能否体现除了基础物业服务和简单企业服务外的价值。要提供这种价值就必须带入产业运营思维,从企业痛点和产业痛点下手,提高企业粘性。


主题产业园的产业组织逻辑

传统园区产业组织方式基本以产品的生产制造为中心,上游关联原材料及其采购,下游向市场、售后等环节延伸。园区内企业大都属于同一或相近的产业领域,企业间一般作为生产链不同环节互相协作或者在同一环节竞争合作。而在主题产业园发展的背景下,产业组织逻辑从传统的以生产制造为中心渐转变为以产业创新活动为中心,产业园区与区域内其他创新机构共同形成区域产业创新链条。

在创新链指引下,园区内部产业运行转变为以创新活动为中心,过去以垂直产业领域作为园区主导产业的思路很可能不再适用。从创新链的上游出发,园区的产业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将由处在产业创新链条上游的基础性及应用性研究成果决定。

而上游创新往往是平台式的,受其影响,下游创新链条已经不再局限于过去单一垂直的产业领域。例如,新材料领域某一项基础研究的突破,可能对汽车、航空航天、电子产品、生物医药等多个过去相去甚远的产业领域都发生重要推动。

 

另一方面,从创新链下游的市场端来看,当前绝大多数的创新产品需要的是众多不同产业领域的共同创新突破,不再是仅仅依靠单一产业链条能够解决,因此园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方向也更为开放。例如无人驾驶领域的创新,除了科学研究领域的突破之外,也需要机械、材料、地理信息等方向的产业创新。

主题产业园背景下的传统产业园区在转型升级中的产业方向选择不必也不应过度局限于以往产业垂直领域,而是应当结合自身优势特点,把握区域整体产业创新方向,开放性地探索新时期产业功能定位,可以转型成为以区域创新产业中试、量产功能为主的创新型产业园区,也可以寻求以其他形式融入区域创新链的不同环节。

主题产业园区对传统产业园区转型的影响不仅限于理念革新。现实环境中,当园区所处区域有丰富的创新资源建设创新城区时,城区能够为园区提供切实的创新转型支持;而通过园区的主动转型探索,也可能聚集、提升主题产业园区内创新资源的能级和密度,助力园区的建设。因此,根据自身特征与所处区域条件的不同,传统产业园区向主题产业园区的转型思路可以概括为“园区+创新”和“创新+园区”两种模式。

 

其中“园区+创新”模式是以传统产业园区自身为主导,依托区域的创新资源优势,整合周边区块,提升自身集群创新能力,构建创新网络,转型成为主题产业园区内重要的产业创新引擎。“创新+园区”模式则是园区围绕其所在主题产业园区内的核心创新主体,承担相应的辅助配套功能,转型并融入已有的城区创新板块、进行一体化发展。

 

主题产业园并非一蹴而就,存在阶段性和周期性。主题产业园往往便于形成产业集聚,孕育新的产业模式,推动经济发展。但是从开发商角度,尤其是民营开发商,招商、投资回报、运营这“三座大山”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园区的发展也有自身的生命周期,应与产业的生命周期发展相协调。在园区成长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相应起主导作用的产业。根据各阶段主导产业的发展规律,制定阶段性的园区开发运营方案,做到扶持初创期产业成长,推动成长期产业成熟,保持成熟期产业创新,培育新兴产业避免衰退,能够更好地保障园区开发建设的高效可行。


主题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

以1979年蛇口工业区成立为标志,产业园区作为最主要的产业空间集聚形式,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随着宏观经济迈入创新驱动阶段,产业园区自身转型升级的诉求也日趋强烈。主题产业园区,就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主题产业园区不仅是一个产业要素聚集平台,还是一个产业发展平台和产业链要素配置的产业综合体或联合体。在“招商难、融资难、引智难、孵育难”的现实面前,主题产业园区运营必须要按照“构建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构建产业生态”的创新发展模式。把握趋势研究、科学战略规划、创新开发投资模式、强化产业孵化培育、加强园区运营服务,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

 

在产业发展跨界融合、区域发展协调创新、全球发展互联互通的新产业发展格局背景下,各地产业园区发展不论在园区定位、产业选择、主导产业培育等方面,要聚焦和挖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并结合自身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国家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战略、市场发展战略进行叠加融合,从而以科学发展战略引领产业园区实现科学持续发展。

 

新形势下,园区应该要从满足现阶段发展或已有的发展需求,向引导、引领需求转变。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四新“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弯道超车的新动能,其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四新“经济支撑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布局科技创新工程,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强化建设市场科技应用项目的示范作用。

 

其次,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对量大面广的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采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制造及电子商务等新的生产经营模式。

 

第三,“四新“经济推动新兴领域发展:”互联网+四新“,推动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氛围,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

 

在交通设施快速完善、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互联网资讯爆炸式增长的形势下,主题产业园区发展必须要实现全面结合发展:

 

首先,要实现地面上的物理园区与云端园区建设结合;

 

第二,要实现本地园区与远程园区建设结合。采取“异地研发、离岸孵化,远程资源、本地配置,建设平台、全球要素”的创新手段,实现本埠与外埠的全面结合;

 

第三,要实现重资源导入与轻资产运营的结合。除重资产、重资源的建设导入,更应该注重科技服务、金融服务、战略咨询服务、产业生态建设等方面的软资产、软资源运营;第四,要把促进原有产业转型升级与培育孵化新产业、新企业紧密结合起来;

 

成功的主题产业园一定是先明确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在这种体系的梳理与明确中磨练出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因此,主题产业园区运营必须从园区土地开发、产业导入、投资孵化、种子培育、股权投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生态链持续发展等方面制定全流程、体系化、标准化的多元化价值实现模式,还要制定严格园区投资与奖惩退出审批机制。

 

盱衡全球,放眼世界,主题产业园的典型案例有日本筑波科学城、新加坡国家高科技区、德国慕尼黑科学园、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科学城、加拿大卡尔顿高科技区、英国伦敦科技城、英国苏格兰高科技区、法国格勒诺布尔科技园区、意大利蒂布尔蒂纳国家高科技区、瑞典斯德哥尔摩Kista创新园,以及美国华盛顿科技机遇走廊。

 

回到国内,为推动主题产业园的发展,提供更适宜孕育创新的优质空间,我国广东省和浙江省也先后进行探索实践,把主题产业园的建设落实到具体节点当中:

 

广深科创走廊上提出优先打造的广州、东莞、深圳等地的11个创新示范节点,包括广州-天河·公园智谷片区、东莞-长安科技商务区、深圳-高新区、深圳-凤凰文旅科技小镇等等,涵盖传统产业节点、现有园区节点、城区核心节点、交通枢纽节点、文化特色节点五大方面。

 

佛山提出“一环创新圈”战略规划,构建“1个创新极核+5大创新平台+N个创新节点”的创新平台体系;佛山南海依托环境优美的千灯湖,打造广东金融高新区;佛山顺德打造以大家居、大健康、新商贸为特征的乐从特色小镇;惠州打造潼湖生态智慧区(科技小镇)。

 

杭州打造以云计算产业为基础的云栖小镇,累计引进阿里云等涉云产业500多家,云栖大会成为互联网从业者的“朝圣大会”;以及打造以集成电路产业为基础的微纳智造小镇,集聚了中电海康等20多个集成电路产业项目。


主题产业园的创新、园区与规划

主题产业园区的创新发展离不开观念的创新改变,观念的创新源于认知,认知创造价值,认知就是生产力。然而,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并非因果关系,建园区不一定能引来产业,更不能满足高质量发展制造业的期望。“以地生财”助推了高速工业化和快速城市化,但蕴含的风险也在逐步增加。很多新园区开发和规划都把发展的希望寄托于项目“大鸟”的飞入,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圈地多、建设少,造成了用地低效和公共资源浪费。

 

正如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所说:“我们塑造了建筑,而建筑反过来也影响了我们。”同样地,创新活动影响规划设计,规划设计反过来促进创新活动的发生。一方面,创新功能、创新活动需要更多、更优的园区载体;园区的组织模式从传统的增量、等级的园区组织模式向存量、网络化的模式转变;以往单一的要素供给逐渐被多元要素的混合供给所取代。

 

另一方面,规划设计能引导构建多元的“园区发展平台”,由于创新是第一动力,因此在影响城市发展的众多平台中,创新发展平台,无疑是城市-区域最重要的园区平台之一。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规划设计引导构建多元的“园区发展平台”,在内优外联的7大平台中,动力平台:科技创新,是第一大平台。

因为,无论是从国际创新中心、广深港澳科技走廊,还是创新圈、创新园区、创新街区等,涵盖面非常广,而且对城市区域发展影响也非常大。在国家战略层面的粤港澳大湾区中,无论是把握四个维度也好、五个战略定位也好、六大原则也好,放在首位的都是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只有理解好创新园区,才能进行园区创新,提高园区的供给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