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环境日 | 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明显——中国环境报专访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有关负责人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2024-06-05 22:25 北京
钢铁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材料之一,我国钢铁行业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是国内31个制造业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
近年来,通过实施数字化转型、超低排放、极致能效三大改造工程,钢铁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取得了哪些积极成效?为进一步促进钢铁行业绿色发展,未来还需要做哪方面努力?就上述问题,本报专访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有关负责人。
中国环境:近年来,我国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取得了哪些积极进展?节能减排成效如何?
中钢协有关负责人:近年来,钢铁行业加快转型升级改造,从生产结构、装备技术、创新机制等方面多措并举,积极推动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节能降耗成效明显,行业的绿色发展水平得到大幅提升。2014年到2023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降幅5.87%。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降幅81%;吨钢烟粉尘排放降幅70.8%。
环保方面,在生态环境部指导下,中国钢铁按照全世界最严格的环保标准,持续推进超低排放改造,企业环保意识和环境管理水平大幅提升,面貌大为改观。截至目前,我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已有95家钢铁企业完成了全过程超低排放改造并公示,涉及粗钢产能约4.50亿吨;42家钢铁企业完成部分超低排放改造及公示,涉及粗钢产能约1.44亿吨; 32家钢铁企业已提出申请,目前正在评审过程中,涉及粗钢产能约0.54亿吨。世界钢铁协会总干事埃德温·巴松在2023年6月13日—20日先后走访参观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宝武、河钢集团、首钢集团等单位后,对中国钢铁绿色发展给予了高度认可。他在接受采访时说道:“中国钢铁行业目前对于排放问题给予了非常高的关注。这些问题不仅是关于二氧化碳的,还包括氮氧化物等很多其他的废弃气体,非常全面。在我看来,目前中国钢铁工业已经‘干净’到了没有任何其他一个国家可以做到的程度。”
节能增效方面,2022年钢协启动了“极致能效”工程。以开展钢铁行业“双碳最佳实践能效标杆示范厂”培育工作为抓手,通过研究发布极致能效技术、能力、政策清单,为企业提升能效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2023年,钢协重点培育58家企业高炉工序产量3.77亿吨,工序能耗同比降低0.47%;转炉工序产量4.40亿吨,工序能耗同比降低7.97%;焦炉工序产量1.06亿吨,工序能耗同比降低4.65%;电炉工序产量0.20亿吨,工序能耗同比降低5.58%,均实现了能耗水平不同幅度降低的要求。
低碳转型方面,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组织行业400余位专家,研究并发布了《钢铁行业双碳愿景和低碳技术路线图》,提出了2030年中国钢铁行业碳达峰,2040年排放总量比2020年降低40%,2050年降低85%,2060年降低95%并通过CCUS、碳汇实现碳中和的愿景规划。提出了系统能效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流程优化创新、冶炼工艺突破、产品迭代升级和捕集封存利用六条低碳发展技术路径。重点组织行业围绕“富氢/全氢气基直接还原技术(含竖炉、流化床等)、富氢碳循环高炉技术、氢基熔融还原技术”等八大世界前沿低碳技术开展研发,目前,共有23个单位57个项目正在推进。
建立并上线运营了中国钢铁行业EPD(环境产品声明)平台,严格依据国际标准制定规则,依托可靠第三方机构披露环境绩效信息,致力于增进其他国家的同行和下游用户对中国钢铁工业在环境领域的了解,促进绿色低碳产品的推广及应用。目前,平台注册用户达3400余个,已发布EPD报告122份,累计下载约3万次,已发布9份PCR(产品种类规则),推进了与建筑、汽车、家电、电力、船舶等行业进行碳排放方法学研究、平台合作建设和互认工作,正在建设中国钢铁碳排放因子数据库。此外,平台与日本、意大利、瑞典等国家的EPD平台进行了沟通、交流与相互采信。
中国环境: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我国钢铁行业如何培育新质生产力?在绿色低碳技术领域取得哪些关键突破和创新?还有哪些不足?将来如何着力?
中钢协有关负责人: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从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提出的原创性概念,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钢铁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围绕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三大方面,通过创新驱动,实现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中国钢铁企业主动作为,积极尝试。中国宝武400立方米工业级别的富氧碳循环高炉2022年7月正式点火投运,目前已实现燃料消耗降低30%,碳减排降低超过20%。宝武集团还启动了2500千立方米的传统高炉改造为HyCROF商业化装置工作。河钢集团全球首例120万吨氢冶金示范工程实现顺利连续出铁,首创“焦炉煤气零重整竖炉直接还原”工艺技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0%以上。中国钢研在晋南钢铁高炉喷吹富氢气体低碳炼铁技术工业化应用取得成功,可减少碳排放10%作用。山西建龙钢铁组织开展CO2捕集及转炉喷吹CO2炼钢技术,年捕集二氧化碳5万吨。
与国外相比,我国钢铁行业低碳转型起步较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技术储备不足,研发攻关力量较为分散,国家层面尚未形成针对核心低碳共性技术的系统支持方案。欧盟、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顶层设计、预前布局应给我们以启发、警醒,切实改变当前我国低碳技术攻关各自为战、重复投入、不成体系的现状,尽快形成我国低碳核心技术攻关顶层设计。
一是要加快推进钢铁行业国家钢铁低碳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通过设立国家钢铁科创专项资金,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在绿色低碳、数字智能和多学科融合领域形成科学导向的基础性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研究和市场导向的应用型研究体系,打通创新链和产业链堵点。二是要集合行业优势资源建立高效的新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机制。集合行业龙头钢铁企业、优势高校院所等行业力量,明晰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构建“科研与市场”协同衔接的运行机制。为钢铁产业低碳发展提供持续创新能力和系统解决方案,支撑钢铁产业自主可控及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环境:截至目前,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总体情况怎样?面对当前全球供应链的变化以及行业承压的现实,超低排放改造实施是否面临阻力?
中钢协有关负责人:截至目前,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已有95家钢铁企业完成了全过程超低排放改造并公示,涉及粗钢产能约4.50亿吨;42家钢铁企业完成部分超低排放改造及公示,涉及粗钢产能约1.44亿吨; 32家钢铁企业已提出申请,目前正在评审过程中,涉及粗钢产能约0.54亿吨。为实现超低排放,钢铁企业吨钢投资400元以上,吨钢运维费70元以上。
2024年,国内钢铁业的市场形势依然严峻,存在有效需求不足、产能释放较快、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犹存的挑战,提升钢铁供给与需求的动态适配性仍需付出努力。由于供给强于需求、成本重心实际下移幅度小于钢价降幅,钢铁行业运行呈现“需求减弱、价格下降、成本高企、利润下滑”的态势,提质增效难度加大。面对当前严峻的市场经营形势,伴随钢铁业节能减排不断向纵深推进,企业在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开展低碳转型探索等方面存在较大资金压力,需要在政策方面做好引导,让做得好、实现超低排放的企业得到实实在在的支持,实现公平市场竞争,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中国环境:“双碳”战略目标下,钢铁行业作为工业领域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之一,低碳转型之路是否平坦,有哪些障碍需要逾越?
中钢协有关负责人:一是由于废钢积蓄量不足等资源的限制,电炉钢和氢能冶金等短流程炼钢仍然进展缓慢。目前我国电弧炉短流程炼钢工艺生产的粗钢产量仅占总产量10%左右,远低于美国68%、欧盟40%的发展水平;废钢比仅为18.7%,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以高炉-转炉长流程为主的工艺流程结构,导致钢铁行业能源结构高碳化,煤、焦炭占行业能源消费总量约90%,短期内能源转型难度比其他行业更大。
二是面临环保和节能降碳双重压力。环保治理主要依靠末端治理,超低排放改造带来的环保设施耗能非常明显,特别是在钢铁行业经济效益大幅下降的形势下,对于企业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开展绿色低碳转型探索等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同时,钢铁企业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产品加工深度不断加深,后端加工产业链不断延长,钢铁增能环节不断增加。
三是低碳技术研发存在制约因素。低碳技术具有共性属性,多数为前沿技术,我国前期基础薄弱,后期研发投入大、周期长,具有较高的风险性。钢铁行业经济效益大幅下降,对于企业推进低碳技术改造、开展绿色低碳转型探索等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
四是钢铁国际贸易“低碳壁垒”亟须强化应对。2023年,铁矿石进口均价同比上涨4.3%(以人民币计价),进一步压缩了我国钢铁企业盈利空间。今年1-2月份又延续了2023年强劲的出口态势,钢材出口同比大幅增长32.6%。但出口均价同比下降32.1%,钢材出口继续呈现“以价换量”的局面,已引发新一轮的贸易摩擦。自2023年以来,先后有美国对中国镀锡板启动了反补贴调查,印度延迟更新BIS认证证书,泰国对进口自中国的热轧产品进行反规避调查,欧盟拟对华开展反补贴调查等,给未来中国钢铁产品出口将带来巨大的挑战。CBAM的实施给中国钢铁参与国际贸易造成较大影响,需要全行业积极应对。
中国环境: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箭在弦上,同时叠加CBAM等外部因素,钢铁行业是否做好了迎接的准备?这又会对行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中钢协有关负责人:建立健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发展碳市场,稳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于2021年7月正式启动线上交易,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市场框架体系,基本形成了碳减排激励约束机制。2023年5月中旬,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启动了全国碳市场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专项研究工作,组织开展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民航、造纸等7大行业碳市场扩围专题研究,对行业精准画像,夯实工作基础,提升方案可操作性,为全国碳市场扩大行业覆盖范围提供关键技术支撑。经过一系列前期准备,按照国家统一部署,钢铁行业预计今年会纳入全国统一碳市场,这对于钢铁企业来讲,既是一项挑战,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机遇。
钢铁行业相较于电力行业,工艺流程结构、原燃料结构、产品种类等因素都要复杂很多,配额分配方案的制定,碳排放核算核查难度也更大。目前来看,钢铁企业规模差异大,数量多,碳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有待提升,碳数据和碳资产管理专业人员配置不足;前期区域试点碳市场中,约80家钢铁联合企业纳入,这些企业具备一定的碳资产管理、碳交易及履约的相关经验,但仅覆盖了13%的粗钢产量,多数钢铁企业不具备碳交易实操经验。且地方碳市场活跃度差距较大,部分企业碳交易的模式以履约为主,对于市场交易未充分参与。因此,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钢铁企业是一项挑战。
纳入碳市场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是一个机遇。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是通过碳定价,采用经济手段促进企业降碳的手段,健康稳定运行的碳市场可以通过碳价值的体现,叠加碳收益,提高低碳排放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使得低碳工艺技术会得到经济激励,产生低碳产品溢价,推进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此外,碳资产作为新兴资产,有充足准备的企业将会获得更多先机。
中国环境:未来要进一步促进钢铁行业绿色发展,还需要从哪些方面努力?
中钢协有关负责人:一是健全“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和深化碳核算体系研究,实现钢铁行业碳足迹真实减碳。依法合规收集整理关联行业相关数据资源,适时组织开展同行评议、交叉验证以及数据溯源性核验,建立中国特色的商业化钢铁产品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加强钢铁行业EPD平台建设,推进上下游和国际互认。和低碳钢标准研究。开展中国低碳排放钢标准的研究工作,力争在年内发布。加强对国际组织和主要经济体低碳排放产品相关管理制度、认证规则和EPD体系的研究,推动与主要贸易国的衔接互认,发挥低碳钢铁材料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
二是在多项政策执行上进行差别化激励和约束政策。对达到能效标杆水平且环保绩效达到A级水平的企业予以支持。鼓励各地区对项目建设进行差异化管理,对于能够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建设项目以及高温合金钢等高端特殊钢及全废钢短流程产能项目实施差异化管理。综合考虑能耗、环保绩效水平,执行阶梯电价和差别化电价政策。各项政策设计上,对于能够达到超低排放改造及能效标杆的企业予以各项激励政策,对于未能达到的企业予以各项约束性政策,倒逼企业努力提升绿色降碳理念,自觉进行节能降碳改造。
三是支持钢铁行业标准提升和技术创新,加快修订粗钢和电炉能耗限额标准。进一步提高标准制修订水平,使标准更加贴合行业和企业实际。加快制订和完善能效标杆评估验收规范相关标准,作为支撑钢铁行业绿色降碳目标的主抓手。
四是加大对企业使用和建设绿电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新能源健康有序发展。一方面,建议政府在电力改革、增加绿电比例等方面给予支持,对企业周边建设的绿电项目突破隔墙售电限制,提高企业使用绿电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制定鼓励企业建设光伏、风能、生物质能等分布式发电可取得绿证、可纳入碳减排量等支持政策,提高企业建设新能源发电的积极性。
Copyright © 2024 北京义鑫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2628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