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义鑫科技官网!

全国咨询热线

010-58616746

长期低息贷款

发布时间:2024-07-20 15:55:57浏览次数:

文献分享】新质生产力的地理学内涵及驱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方向

青藏高寒区土地利用课题组

 2024年07月09日 09:30 青海

文章信息:

   1.研究背景

    自新质生产力概念于2023年9月首次提出以来,学者们分别从经济学、社会学、哲学、管理学等视角阐释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组成要素、主要特征、形成条件、驱动因素和建设路径等,但很少从地理学视角解读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组成要素、形成条件、驱动因素和建设路径等。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决定了其在揭示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地理条件、新质生产力的空间分异机制与空间布局规律、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人地关系协调优化的影响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可从学科互补、功能互补的角度为重建新型人地关系、重组新型产业体系、重塑生产力布局等提供独到的科学支撑。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开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地理学研究,对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探索新质生产力的区域布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研究内容

一、新质生产力的地理学内涵与特征

1.新质生产力的地理学内涵

从地理学视角理解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就是在人类活动占主导的人类世时代协调新型人地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能力,是从工业革命到智能革命的一次生产力质变,是推动人类文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再向生态文明迈进的决定力量,也是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动力源泉。

地理学重点研究在创新驱动主导下新质生产力的发生发展过程、形成演化特征、空间组织格局及其地域分异规律,其研究的核心是依靠新质生产力重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形成新型人地关系,促进地理学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发生新的质变,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即人地系统实现高度耦合,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阶段(图1)。


自然地理学侧重研究新质生产力发展所依存的资源与生态环境本底,人文地理学侧重从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视角研究新质生产力驱动下新产业的选择,新业态的形成、新空间的组织、新结构的优化、新市场的培育、新格局的构建、新文化的植入等,信息地理学侧重从高技术手段及大数据挖掘视角,采用遥感、GIS、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手段架起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技术桥梁,挖掘新质生产力发展所依托的数据资源。

2.新质生产力的技术驱动过程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制度变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伴随科技进步总体经历了一个从低质到中质再到高质、从量变到质变的波浪式演进过程,推动生产效率由低效转变为高效,这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事实。18世纪中叶以蒸汽机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19世纪中叶以电力发明和内燃机创制为核心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推动工业文明由蒸汽机时代进入电气化时代;20世纪中叶以原子能、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发明为核心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推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预计21世纪中叶以能源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将推动人类进入智能化时代,将第四次提高社会生产力,开启第四次工业革命,这将是以智能制造为主的工业革命,可称其为第一次智能革命(图2)。


3.新质生产力的地理学特征

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呈现出高度耦合性、深度融合性、超级关联性、快速迭代性和空间分异性等基本特征(表1)。


(1)高度耦合性

    新质生产力是新老生产力在空间上的高度耦合体,把传统生产力与其耦合在一起,把自然生产力、生态生产力、经济生产力、数据生产力、社会生产力等多种生产力类型有机耦合在一起,把新型生产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高度耦合在一起,把近程要素与远程要素高度耦合在一起,把生态资本、生产资本、生活资本高度耦合在一起,形成要素之间、行业之间密切关联的耦合体(图3)。


(2)深度融合性

新质生产力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追求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信息化与数字化的深度融合,城乡发展的深度融合,实现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之间的跨界融合,推动地理学构建跨企业、跨地域的协同生产网络、创新网络与供应网络,建设深度融合的网络共同体,构筑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深度融合的多链共生体;推动地理学把新型劳动力与传统劳动力有机融合起来,不断衍生新产业、形成新结构和孪生新模式,形成多尺度、多层级、多模态、多目标的融合体,体现出地理学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综合性和系统性。

(3)超级关联性

从系统论视角分析,新质生产力发展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巨系统,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地理要素复杂多样,不同层级的新质生产力表现为资源与生产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超级关联特点,新质生产力既关联着传统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也关联着新型的数据资源和互联网资源;既关联着土地、人口、资源、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也关联着信息、数据、技术、知识等创新生产要素,新老资源之间、新老要素之间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产品,形成了高度复杂、超级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综合体。地理学研究新质生产力需要关注其发展的韧性、高标准的市场运行体系与高效率的要素配置体系,需要关注实体产业与数字产业的超级关联,通过万物互联实现产业发展的高端化、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与低碳化。

(4)快速迭代性

迭代本是一种基于重复反馈不断优化的协同工作模式,目的是逼近所需的目标或结果,广泛应用于软件开发、项目管理、优化流程等领域。新质生产力表现出的快速迭代性是基于不断更新换代的新技术,通过多次循环迭代来创造出更好的产品或服务。在每次迭代中,都会对前一次技术或产品进行改进,并将新结果作为下一次迭代的起点。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快速迭代升级与重大突破,都牵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一次裂变式的质的提升,人工智能、数字信息技术等前沿技术的逐步攻克和使用,会加速驱动形成更新、更先进、更高级的生产力,拓展地理学研究视野与空间。

(5)空间分异性

全国各地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地域差异决定了不是所有的地区都能均质发展新质生产力,凡是创新资源丰富、创新能力强的地区,就是新质生产力高度集聚发展的地区,反之亦然。这种情况会导致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出现明显的地区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因技术创新的差异而拉大区域发展差距,对区域均衡发展带来较大挑战。

二、新质生产力驱动地理学研究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与意义

1.新质生产力驱动地理学研究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

(1)重配城乡生产要素:建立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数据要素联动配置的新机制

传统生产力驱动下的地理要素配置基本立足于实体空间,配置实体要素,如水土资源要素、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市场要素等,分析这些要素流动对区域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的影响,进而提出优化配置方案;而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地理要素空间配置则是在兼顾传统生产要素配置的基础上,引导高素质劳动力、技术、知识、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进行新的空间配置,甚至出现虚拟空间的配置,这将打乱已有的资源配置与要素流动格局。

(2)重组城乡产业体系: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符的现代产业体系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产业重组与深度转型步伐,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无中生有的未来产业。通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新兴产业培育、数字产业的蓬勃发展,促使各种新型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符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新质生产力重调城乡产业结构,加大智能制造,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重新布局城乡产业链,延伸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人才链,实现多链融合,壮大数字产业集群与智慧产业集群,建立有链有群的城乡现代产业新体系,逐步实现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城乡现代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方向发展。   

(3)重塑城乡空间格局:把城市群建成新质生产力集聚发展区与引领区

以城乡人地和谐共生关系为指导,以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新机制和现代产业体系为基础,把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与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生产力基于原料地、消费地布局的原则,重塑城乡空间格局,以新质生产力驱动调整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产业发展布局、城乡发展格局和区域发展格局。以城市群新质生产力的率先发展带动周围更大区域新质生产力的全面发展。

(4)重建城乡生态环境:依托新质生产力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以新质生产力为驱动重建城乡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力,增强美丽中国建设的内生动力与创新活力。要把保护生态环境视为发展绿色生产力,研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技术和生态修复技术,建立健全城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与新质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以生态保护成本为主要依据的分类补偿制度,放大生态资本,积累生产资本和生活资本,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5)重调城乡人地关系:构建新型城乡人地和谐共生关系

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构建城乡人地和谐共生关系,要求地理学重新审视城乡人地关系的新形势和新特点,分析影响城乡人地关系的新因素和新要素,揭示城乡人地关系近远程耦合的新机理与新规律,重建城乡人地关系和谐共生的新结构与新格局,提出协调城乡人地关系的新模式与新路径。

(6)重振城乡地理学科:依托新质生产力构建满足国家需求的现代地理学学科体系

与传统地理学研究相比,新质生产力驱动地理学研究将取得如下进步:①促进研究理念更加创新。②推动研究手段更为先进。③拓展研究对象更加多样。新质生产力发展给地理学创新与学科建设带来了重大机遇,地理学需要抓住这一机遇,重新思考地理学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能做什么,如何主动应对和适应,如何转变传统认知思维,如何借力推动地理学学科体系建设。

2.新质生产力发展与研究的地理学意义

(1)作为先进性生产力驱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合理布局与区域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可依靠技术驱动,超越区域空间限制和传统生产力梯度转移的束缚,充分利用不同地区在能源、资源、技术、区位等比较优势,促进劳动力、土地、资源、资本、技术、数据等各种生产要素合理流动、高效集聚和重新配置,优化形成顺应其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产业发展新布局、基础设施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新格局等,推动城市群都市圈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引领高地,进一步形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和边疆安全的新发展格局。

(2)作为保护性生产力成为将绿水青山转为金山银山的重要手段

而新质生产力遵循“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理念,把生态环境作为第一位资源和第一位资本,认为自然美生态美本身就是财富,就是优质生产力。只有这种生产力才具备把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能力,具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能力,具备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能力,因而是对传统生产力革命性超越后的绿色生产力和保护性生产力,极大拓展了生产力与生产布局理论。

(3)作为美丽生产力推动地理学开展美丽中国建设的系统研究

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中,只有依靠先进高质的新质生产力,才能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才能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才能加快形成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为导向的美丽中国建设新格局,才能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态根基。可见,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全面建设既富又美的美丽中国的美丽生产力,地理学的人地耦合理论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新质生产力既可以推动美丽中国建设,也为地理学开展美丽中国建设的系统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4)作为主要驱动力推动传统地理学向现代地理学转变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将改变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将重新评估地理学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服务功能与重要地位,将重新构建地理学的学科建设体系,引发地理学发展迈向新的发展阶段,推动传统地理学向现代地理学转变,推动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建设,需要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信息地理学“三驾马车”同时用力,形成合力,以更好地满足国家与区域发展战略需求。




   

 3.研究结论



    

(1)从地理学视角理解的新质生产力就是在人类活动占主导的人类世时代协调新型人地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能力,是将绿水青山转为金山银山的保护性生产力,是驱动高质量发展与布局的先进性生产力,也是全面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美丽生产力。对驱动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合理布局与区域高质量发展、推动传统地理学向现代地理学转变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地理学重点从人地系统耦合和生产力布局视角研究新质生产力。在新质生产力的研究中,地理学重点研究在创新驱动主导下新质生产力的发生发展过程、形成演化特征、空间组织格局及其地域分异规律,促进人地系统进入高度耦合、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阶段。地理学视角下的新质生产力呈现出高度耦合性、深度融合性、超级关联性、快速迭代性和空间分异性等基本特征。

(3)新质生产力伴随历次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呈波动式提升过程,总体经历了一个从低质到中质再到高质、从量变到质变的波浪式演进过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事实。

(4)新质生产力驱动地理学研究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包括:重配城乡生产要素,建立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数据要素联动配置的新机制;重组城乡产业体系,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符的现代产业体系;重塑城乡空间格局,形成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交融的城乡空间新格局;重建城乡生态环境,依托新质生产力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把城乡生态环境变现为绿色生产力;重调城乡人地关系,构建新型城乡人地和谐共生关系,建设美丽中国;重振地理科学,完善更新地理学理论与方法,构建现代地理学学科体系。

(5)地理学作为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学科,有着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成功经验和实践,在新质生产力的研究方面,地理学需要有独特的学科视角去解读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基本特征和基本逻辑等,本文只能算是一个初步的尝试。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逻辑、内外部条件和对应的政策是什么,新质生产力如何科学测度,新质生产力发展与中国生产力结构如何进行变革,如何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理论,并在已有生产力布局的基础上进行新质生产力布局,如何依托新质生产力推进人地和谐共生,实现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未来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议题。


申明:本文图表均来源于原文。本推送内容仅代表课题组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课题组水平有限,难免会出现错讹,请各位朋友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