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治理任务重,中央生态环境专项资金融资模式亟待创新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压力持续加大。自2015年以来,我国生态环境理授入占GDP的比例为 1.15%~1.28%,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 2.5%以上的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各地普遍存在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历史欠账较多、治理任务较重、可用财力有限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投入需求矛盾突出等问题。例如中央财政2019年在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保护与修复两个专项中安排142亿元资金,与相关部门测算的每年589亿元资金需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云南通过多种方式支持滇池治理,但因资金筹措困难,目前投资仅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的 31.4%:内蒙古仅“一湖两海”治理项目资金缺口就达29亿元。地方政府,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普遍存在生态治理任务与资金投入力度不匹配的日题。
我国生态修复治理与环境保护资金筹集存在诸多障碍。中央生态环境专项资金入库指南首先,当前地方财政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比重偏小。一方面,跨区域的生态保护与修复事权界定不够清晰,缺乏条例解释,导致事权与支出责任不完全匹配;另一方面,生态保护修复任务重的地区,大多经济较为落后,且大量保护修复区域在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修复后难以发展相关产业,不具备循环发展基础。其次,缺乏有效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修复治理与环境保护。由于生态资源是公共产品,修复后土地资源的运营收益因产权归属会优先纳入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一旦早期合作协议签署不明晰或地方政府迫于财政压力不予兑现承诺,将给预期回报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爱后,生态修复治理和环境保护项目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社会资本与金融
几.构参与意愿普遍不强。目前生态环境专项资金生态修复治理与环境保护领域的投资主要依赖政府,融资渠道较单融资规模有限,生态治理修复与环境保护仍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需要探索务修复治理效益转化为投资收益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投资回报机制,加快找难进融资模式创新为多元的社会资本进入生态修复治理与环境保护领域的可行
Copyright © 2024 北京义鑫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2628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