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义鑫科技官网!

全国咨询热线

010-58616746

水生态修复打破传统步骤

发布时间:2024-05-12 12:00:29浏览次数:

我国在参考国际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绿色金融理论体系建设,已成为国际绿色金融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国内各大金融机构也从自身的实践出发提出他们对绿色金融的理解,为绿色金融的定义提供了更丰富的意义。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给出了绿色金融的定义: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绿色基建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提供的金融服务。我国由此对绿色金融的目的、项目类别、活动范围等都做了明确的界定,同时也成为全球首个由政府推动并发布政策明确支持建设绿色金融体系的国家。

水生态修复打破传统步骤绿色金融发展进展

图片1.png

近年来,绿色金融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监管部门不断完善绿色金融顶层设计,深入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实践,在标准制定、激励机制、产品创新、地方试点和国际合作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

绿色金融政策框架逐步完善。中国金融改革通过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使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建立系统性绿色金融政策框架的国家。在制度建设方面,20168月,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确立了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顶层架构,从界定标准、信息披露、政策激励、产品创新等角度提出了 35 条具体措施。2019 年,中央各部门出台了近20项绿色金融相关政策和规定,规范了绿色金融业务,形成了对绿色金融创新发展的有效激励。绿色金融统计制度逐步完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主要统计数据质量明显提高。

在激励政策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将符合条件的绿色贷款纳入货币政策操作合格抵押品范围。率先实践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制度,有效引导金融机构增加绿色资产配置、强化风险管理,也为货币政策应对气候变化预留了空间。绿色金融债券存续期监管逐步规范,信息不对称状况得到改善。中央和地方政府以担保、贴息、产业基金等多种手段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绿色投入。

绿色金融市场和产品创新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绿色贷款余融存量规模近12亿元,居世界第一:绿色券存量规模约12万亿元,居世界第二。绿色金融资产质量整体息好,绿色货款不良率远低于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绿色债券尚无违约案例。绿色投资和责任投资理念逐渐成为共识,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等新金融产品及业态不断涌现,环境风险压力测试方法和工具开始得到推广。

绿色金融地方试点取得可复制的经验。自 20176月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以来,我国已设立“六省九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个国绿色金融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创新经验。截至 2020年年末,“六省九地”绿色金融两革创新试验区绿色贷款余额23683 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5.1%;绿色债券余额13505 亿元。为加强绿色金融“上下联动”与协同探索,保障试验区建设高质量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引导试验区建立绿色金融行业自律机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联席会议机制,为申请设立试验区的地区提供支持、建立辅导机制。试验区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建立一体化信息平台,促进银企信息对接及气候与环保信息共享,为政策与市场决策提供信息基础。此外,试验区还建立了绿色金融环境信息跨部门互通共享机制,建立环境失信企业“黑名单”惩罚机制。

我国积极推动和参与绿色金融国际合作。2016-2018年,在中国、英国等国家的推动下,二十国集团(G20)连续3年讨论绿色金融/可持续金融议题,推进国际社会对绿色金融的发展共识。2021年,G20重新启动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中方再次担任共同主席,推动编制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201712月,由中国人民银行与法国中央银行等8家中央银行和监管机构其同发起设立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在气候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环境风险分析、气候信息披露、绿色金融可得性等方面开展合作研究并形成多项国际其识。20181月,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与伦敦金融城绿色金融倡议共同发布《“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推动全球投资机构在新兴市场开展绿色投资。目前,全球已有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 39家机构签署方,承诺将在“一带一路”相关投融资活动中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加大绿色投资力度。201910月,中国与发起的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IPSF),倡导各成员国开展绿色金融标准趋同等国际合作。此外,中国积极与国际社会分享绿色发展实践经验,如中国机构参与制定了《可持续交易所原则》《负责任银行原则》《中国对外投资环境风险管理佀议》等文件。

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