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义鑫科技官网!

全国咨询热线

010-58616746

生态环境专项资金申报流程详细解析

发布时间:2024-05-13 12:59:54浏览次数:

继35号文推广实施后,在国常会后一周,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统筹做好地方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的通知》(下称“14号文”)


核心内容是35号文提出的12个重点省份之外的19个省份可自主选报辖区内债务负担重、化债难度高的地区,以地级市为主,获批后参照12个重点省份的相关政策化债。

为什么会有《14号文》


微信图片_20240504133358.jpg

一揽子化债方案推进大半年后,重点化债地区从12省份再扩围,新增19省份可自主申报重点地区。


自去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一揽子化债方案”大半年后,相关“补丁”政策近期出台。


2024年2月2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目前地方债务风险化解的努力与成果给予了肯定。


在国常会后一周,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统筹做好地方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的通知》(下称“14号文”),核心内容是35号文之外的19省份可自主选报辖区内债务负担重、化债难度高的地区,以地级市为主,获批后参照12个重点省份的相关政策化债。


所谓“35号文”指2023年9月国办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的指导意见》。该文提出“稳妥处置融资平台存量债务风险、严控债务增量”等总要求,尤其明确了12个重点省份化债政策。


这12个省份包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广西、重庆、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


全国各省份化债工作有序进行,尤其对于重点省份的平台债务管控得到了很好的效果。无论是特殊再融资债券的额度支持,还是城投债统借统还政策的创新,或是国有大行一对一帮扶政策的落地,其对于12个重点省份都有所倾斜,化债效果取得一定突破。


但是,仍有个别非重点省份的网红地区,仍存在化债压力大、对接资金来源不足、化债资金落实进度较慢的情况,例如葱省的WF地区或者前期爆出非标逾期的沿海城市的LC区等。


基于此,在12个重点省份落实效果相对不错的情况下,这种试点化债模式开始逐步向全国推广,首先布局的大概率是非重点省份的网红地区,当然,14号文还是延续了35号文的管理理念,即将化债措施由省级统一管理,省级自主决定是否申报本省份内的重点地级市,与12个重点省份一起纳入化债重点区域。


35号文支持化债的有关政策


35号文全称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的指导意见》,文件的主旨是:(一)支持重点省份融资平台今明两年债务存量化解;(二)严控融资平台各类债务规模新增,引导债务规模与地方经济发展和地方财力匹配。


其中,12个重点省份是指: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广西、重庆、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


融资平台债务是指,在2023年6月由各省份党政“一把手”签字确认报送国务院的融资平台截至2023年3月末承担的贷款、债券、非标等金融债务,但不包括其中的隐性债务和须地方政府承担偿还责任而未纳入隐性债务的债务。


2023年6月份,31个省市自治区党政“一把手”签字确认报送国务院融资平台名单和债务。但最终35号文出来,要求金融机构支持12个重点省份融资平台化债,说明这12个省份融资平台债务压力较重,且与地方经济和财力不相匹配,需要重点关注关照。


35号文出来,一些地方政府和城投的心情是纠结的。在12个省份的,既为终于出政策、债务可以延期了而高兴,又为利息和未来不能新增融资发愁。不在12个省份的,在庆幸的同时,也有点羡慕国家对金融机构支持那12个省份化债有要求。


我们先来看看,35号文对于12个省份融资平台化债有什么支持政策?


可梳理出以下8点:


1.今明两年到期的融资平台债务,无法偿还的,金融机构通过债务重组、债务置换等方式化解。--- 对金融机构提出了要求。


2.支持债券本金借新还旧,加快审核。支持借新还旧延续债务,明确至少要在2025年以前不出现兑付风险。---12省份城投公司到期债务不用担心暴雷了。


3.对确需重组的重点省份融资平台贷款,优先由现债权人承接。在融资平台提供抵押品或担保等合理风险缓释措施的情况下,可通过展期、合理降低利率等债务重组方式支持贷款本金接续。--- 对贷款银行有要求。


4.对于2024年前到期的相关债务风险化解工作,明确银行可维持五级分类正常,且不纳入征信管理。对于已出问题的债务可自主核销,相关情况不纳入考核。---这是很重要的支持。


5.可在年度债券发行额度内“统借统还”,支持资质较好融资平台承接弱资质融资平台借新还旧债券发行额度。允许省级城投发债偿还区县级平台的债券。最近贵州操作了一单“统借统还+借新还旧”


6.对穷尽手段仍无法偿付的非标债务,重点省份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后,可提出需要支持的债项名单,通过组织发放银团贷款等方式置换今明两年到期的非标债务。前期重庆操作了一单。


7.央行通过设立流动性工具(SPV)来支持城投平台偿付标债,同时省级政府要提供抵押物。


8.央行设立“紧急贷款”,对地方政府暂难偿还的债务(含公开债券及非标贷款)进行“紧急性”的流动性支持,但最长期限不得超过两年,仅可用于“紧急”事项。


《14号文》对于地级市申报的条件


14号文明确了这19个省份选报地级市的条件,其中,申报条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核心的一条是区域债务率的高低


2、地级市所辖融资平台的金融债务也有具体的标准要求,以上报的截至2023年3月31日的数据为准。


3、主要看地级市平台金融债务的绝对规模,以及占该市GDP的相应比重。


4、不设硬性指标,即19省份中不要求每个省份至少选报一地级市作试点的硬性要求。


如果19省份部分地区自主申报纳入化债试点,或许能申请债券统借统还。


地方在本轮申报中需充分评估化债政策的双面效应:


优点:申报的好处是平台存量债务有渠道化解;


缺点:地方如果在本轮申报中获得通过,在获得存量债务支持政策的同时,严控债务增量的规定可能对区域经济发展、城投企业流动性产生一定影响;地方尤其担忧与化债相关的政府投资项目分类管理规定(47号文)。12个重点省份2024年起其部分领域的新增项目受到限制。


《14号文》对拟申报的重点区域有何影响


当然,一旦非重点省份将本省份的某化债压力较大的区域纳入申报重点地级市范畴内,将对本地区的城投债产生哪些影响?笔者做几点个人的思考与猜想:


1、区域企业债新增受限


目前,在非重点省份内,部分地区债务率较低,财政经济情况良好,这些地区前期(过渡期前)已拿到批文的城建类城投发行人,仍可以实现额度新增,突破借新还旧,募集资金投向用于项目建设,但补流额度备案允许的难度较大。


猜想:一旦根据“14号文”将某地级市纳入重点申报区域后,该地区的发行人在手企业债批文的备案发行、额度新增或将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区域统借统还或将放开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通过组建新平台发债融资的方式,承接了同区域内其他舆情主体的存量债券余额,但该种模式在其他区域尤其是非重点省份内尚未放开。对于非重点省份内,仍采用主体自己借新还旧的方式完成债券滚动融资。


猜想:若“14号文”涉及的新增重点地级市完成申报后,不排除允许新增主体发债承接该网红地区的其他城投债券余额,把债券兑付压力集中于某家主体,利于管控和监测,老城投主体逐步退出。


3、区域特殊再融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将进一步倾斜


2023年的特殊再融资债券,对于重点省份的额度支持相对还是比较大的,那么,如果24年特殊再融资债券继续滚动发行的话,亟需要明确除了重点省份外,还有哪些非重点省份的网红地区需要加大特殊再融资债券的额度支持,在本轮化债周期中彻底解决区域政府债务风险,这其实对目前的网红地区是一大利好。


猜想:若“14号文”涉及的新增重点地级市完成申报后,24年,无论是特殊再融资债券还是地方政府债券,都会对纳入申报的重点地级市进行倾斜,优先确保化债资金。


4、区域城投产业转型平台或将审核趋严


现阶段,无论是重点省份,亦或是非重点省份,开展城投产业转型的工作均在布局之中,但是从能够突破借新还旧、实现额度新增的平台审核定性来看:


(1)对于非重点省份的产业转型城投,似乎对于335指标的考核和财政性现金流的认定,都相对更有沟通空间,组建新产业平台实现额度新增似乎更加容易;


(2)对于重点省份的产业转型城投,在监管政策审核方面相对趋严,尤其是需要更多的考虑主体实质与地方政府债务挂钩的情况;


猜想:若“14号文”涉及的新增重点地级市完成申报后,该地级市的城投产业转型平台在后期申报债券实现额度新增,在监管审核方面将受到更为严格的考量。


截至2024年3月1日,已披露2023年经济财政债务数据的发债地市数量超过240个,以此统计,2023年江苏、浙江、湖南和江西多数地市的城投债务率偏高,而华北地区和厂东多数地市较低。2023年有113个地市即四成以上地市的城投债务率同比下降。


据财新报道,35号文等支持化债范围具体来自截至2023年3月31日上报的融资平台名单,并在2023年6月由各省份党政“一把手”签字确认报国务院纳入名单内的平台近1.8万家,所框定的债务为各省报送国务院的融资平台截至2023年3月末承担的贷款、债券、非标等金融债务,但不包括其中的隐性债务和须地方政府承担偿还责任而未纳入隐性债务的债务。


生态环境专项资金

版权声明:

1.欢迎转载[产业投融与战略]原创文章。在任何平台转载、摘录、引用等需经授权并注明来源,平台包括但不限于微信公众号、百家号、今日头条等,我们保留依法追溯违规侵权的权利;

2.本号转载的文章来源于公开渠道或经授权许可,仅为分享观点、资讯之目的,不代表[产业投融与战略]观点。文中使用的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