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义鑫科技官网!

全国咨询热线

010-58616746

中央生态环境项目储备库

发布时间:2024-06-02 15:54:54浏览次数:

盘活利用资产资源案例(五)

阳东区亨垌村探索创办“土地信用中心”

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增收


 

近年来,阳江市阳东区亨垌村开展“土地信用中心”创办试点,积极探索“存贷耕地”新模式,将分散的耕地资源进行集中整合管理,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切实解决零散耕种效率低难题,有效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增收。2022年,亨垌村集体经济收入59.6万元,预计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40.6万元。

一、结合村情实际,探索耕地流转新路径。结合亨垌村身处偏远山区,全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就业,且耕地零散不易耕作,种粮成本居高不下等村情实际,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新路径,制定“土地信用中心”实施方案,在坚持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基础上,实行农户自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存入“土地信用中心”,收取存入分红,“土地信用中心”再将土地划块后贷给愿意种植的农户,收取贷出分红;种植农户则按照“土地信用中心”要求进行种植,确保耕地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土地信用中心”则赚取分红差额用于自身发展,推动耕地高效流转。

二、创新存入方式,提高群众参与积极性。根据农户不同需求,创新设置两种耕地存入方式,二者的存入分红有所差别。一种是活期存入,农户随时可以提取耕地进行生产,解决个别农户耕种用地需求,而取出的土地可以是农户原来的存入土地,也可以是其他人存入土地,具体由“土地信用中心”与农户商议;另一种是长期存入,与“土地信用中心”签订长期存入耕地合同,合同期内不可取出耕地,满足引进农业大户种植用地需求,“土地信用中心”按照耕地存入合同支付农户分红。强化宣传动员,进村入户向村民讲解“土地信用中心”发展新模式和运作方式,引导村民自愿将耕地存入。目前,全村已有2200亩耕地存入“土地信用中心”,“吸储”面积占亨垌村耕地总面积的698%,预计年底存入耕地可达3000亩。

三、完善贷用机制,有效提升耕地流转效率。一是完善组织机构。以镇挂点工作队、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村“两委”干部等工作人员为主,在村经济联合社成立耕地合作部,赋予“土地信用中心”土地流转的主要职能,负责耕地存入、贷用等业务办理,保障其高效运转,同时充分利用整合后土地连片的优势,积极主动通过以地招商等方式到外地招商引资,大力招引农业龙头企业进驻开发。二是完善发包流程。利用省“三资”交易平台,将村民零散耕地整合后进行挂网发包,全流程公开透明,切实维护村民合法权益。三是完善规划设计。根据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需求,对亨垌村农业种植进行规划设计,明确以发展粮食、蔬菜为主的农业产业,其中规划2000亩耕地用于种植水稻和蔬菜轮作,600亩用于种植番薯、玉米、南瓜等当地特色农产品,预留500亩给村民种植,支持鼓励村民与当地龙头企业合作,实现产销无缝衔接,增加村民收入。目前全村已完成贷用耕地1800亩,成功引入农业蔬菜生产龙头企业推广“稻稻菜”种植,首期为企业提供1000亩耕地,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81万元,为村提供超过200个就业岗位,实现村集体、企业、农户三方共赢局面。

四、健全服务体系,夯实乡村产业发展基础。一是健全监督机制。设立由那龙镇政府、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亨垌村委会、第三方会计公司等组成的监管机构,明确监管职责,对“土地信用中心”的运营进行监管,处理解决运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二是健全服务机制。由亨垌村经济联合社引进专业企业成立耕地整治服务公司,对流转土地进行统一整治规划、土壤检测和通基管理,为种植大户实行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种植提供必要条件,提高耕地利用率。三是健全“补改投”机制。探索将财政支农资金由补贴改为投资,从驻镇帮镇扶村项目资金中,投资200万元在亨垌村建设粮食烘干配套设施、冷链配套设施、供水管道等基础设施,形成固定资产后以资产入股的方式与有关公司合作,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预计每年分红超7万元。

 

 

盘活利用资产资源案例(六)

茂南区金塘村“盘地引企聚力”

推动村集体及农户收入连年翻番


近年来,茂名市茂南区金塘村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凝聚乡贤、村民等各方合力补齐发展短板,大力盘活村中闲置土地,引进南越文旅公司、协仁农业公司等强村企业,打造油城墟·簸箕巷特色商业街区、毛豆种植产业园、电子微型加工厂等一批乡村特色产业,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生动局面。2023年,金塘村集体收入预计达6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约4万元,两年内实现村集体、村民收入“双翻番”的目标。

一、“化零为整、化闲为宝”盘地,激活农村“沉睡”资源。坚持“化零为整、积少成多”理念,通过“土地租用+土地置换+土地入股”等形式,盘活225亩闲置宅基地和400亩零散耕地。一是建立土地租用模式。结合撂荒地整治工作,盘整集中零散耕地,再由村委会统一整合对外出租。以黄泥塘村为试点,盘整出约2亩闲置宅基地,通过建设标准厂房,公开对外招租。二是活用土地置换模式。以书房仔村为试点,通过置换村民宅基地,腾出连片发展的建设用地,为打造油城墟·簸箕巷特色商业街区清除障碍。三是探索土地入股模式。在书房仔村打造“粤治美”平台训练基地,通过宅地基入股参与开发,带动村集体、村民增收。

二、“市场逻辑、村企双赢”引企,带动村强民富百业兴旺。坚持“市场逻辑”,引入社会资本加入乡村产业发展。一是引入农业公司发展现代种植业。引进协仁农业公司集约化、规模化、科学化种植毛豆350亩,为村集体和村民增加年地租收入约42万元,增加村民劳务收入52.5万元,实现村集体、企业和村民三方共赢。二是打造标准厂房,引入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盘整闲置宅基地,打造占地约2亩的标准厂房,以优惠价格和优质服务,吸引汇邦电子科技公司等建设电子微型加工厂,为村集体和群众增加年地租收入约10万元。为村中留守妇女等群体提供约120个就业岗位,实现家门口就业,每年增加群众务工收入约3万元/人。三是打造特色商业街区做旺乡村经济。引进南越文旅公司,打造文商旅融合特色街区“簸箕巷”,占地面积13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700平方米,催生露营、民宿、直播、农文旅融合等新业态。簸箕巷建成后,有商铺35家,商铺租金提升50%左右,产生以业带村、以村旺镇、以镇兴市的示范效应。

三、“乡贤反哺、全民参与”聚力,推动共建共享美好家园。充分发挥乡贤和群众力量参与乡村建设,有效补齐农村发展短板。一是聚乡贤之力完善基础设施。针对基础设施缺口较大,但集体、帮扶资金有限的实际情况,积极打好“乡情”牌,通过乡贤力量,一项一项补齐农村设施短板。如,为解决村民出行不便问题,硬化拓宽一条230米的机耕路和2条170米的人行道连接县道。村委会积极争取附近一位乡贤支持,在只有40万帮扶资金的情况下,该乡贤自筹110万元,不仅完成既定3条村道的拓宽、硬化工作,还统一安装石凳、太阳能路灯,撬动效果大大超出预期。二是聚群众之力推动集约发展。通过“粤治美”数字平台发布村内大事小情,让外地游子、在家群众及时了解家乡发展动态,在一点一滴中增强群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潜移默化中引导村民参与村中事务、投身家乡建设。在持续宣传下,不少村民主动向村委申请流转闲置房产、田地,为村委会利用区位优势,配合“油城墟”项目建设,腾挪资源、集约发展提供用地保障。

 

 

盘活利用资产资源案例(七)

端州区开展村集体土地过渡性开发

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


 

  近年来,肇庆市端州区抢抓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的机遇,以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重要抓手,做实土地资源文章推动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探索实施村集体经济组织留(自)用地过渡性开发,把基础设施完备、土地开发进度较慢、潜在价值较高的集体经济组织留(自)用地,在不改变原土地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通过租赁方式按一定时限(一般不超过20年)进行过渡性开发利用,待片区预热、地价提升、开发条件成熟后,集体经济组织按约定收回土地,并按原土地远景规划用途实施开发建设,有效破解产业用地不足与集体土地闲置的矛盾。2023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3万元。

一、强化顶层设计,保障改革创新有力推进。坚持活力与秩序相统一,加强顶层设计引领改革实践。一是加强组织统筹。成立区级低效用地整备及集体经济发展专项攻坚工作指挥部,负责统筹协调以村集体用地为重点的低效用地合理开发和利用,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二是做好制度设计。制定过渡性开发实施细则,明确盘活方式、操作流程等,做足做好实施指引。在具体实践中,加强执行效果跟踪,及时调整和优化政策内容,适应实际情况变化,既制度化解决土地供需矛盾,又落实远景规划的发展“弹性”。三是建立工作机制。建立过渡性开发管理统筹协调机制,由自然资源部门牵头,发改、商务、农业农村和各街道等10余个成员单位履行各自职责,建立健全行政审批、执法合作、信息共享等联动机制,共同负责过渡性开发项目的审批与管理。

二、强化资源挖潜,保障产业项目精准导入。突出立足优势特色发展,全面释放现有优势,充分发掘潜在优势。一是社区清底数筑基础。实施集体“三资”土地管理“一把手”工程,全面摸清全区177个集体经济组织自(留)用地等土地资产资源的详细底数,形成各社区集体自(留)用地资源台账,按照地块大小、位置、刚性约束等条件“一地一策”,确保租赁土地合法合规、界限明确,且达到“三通一平”的交付标准,开展统一招商、统一租赁、统一规划建设。二是街道明分类善管理。各街道以土地资产工作台账为基础,对集体土地资产进行分类统计,将低效化、碎片化、零散化的土地进行整合盘活,将具备招商载体属性的资产资源进行归类,明确载体的性质、用途、现状、产业规划等,建立招商载体资源库和区招商项目储备库,并组织两库资源对碰,因地制宜导入特色产业。如,黄岗街道东岗社区以高校经济为出发点,盘活肇庆学院周边集体闲置土地,选准产业发展方向,引进大学塘商业街项目和体育文化休闲创意园项目,每年为集体增加465万元租金收益。三是区级强统筹稳推进。坚持采取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稳步推进探索,从“点”开始逐步向“面”拓展。睦岗街道大龙社区土地资源丰富,大多数留用地位于双龙产业园周边,具有融入园区助力发展的巨大潜力。综合考虑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今年引进总投资6,6亿元的浩邦新材料工业基地项目,对大龙社区闲置多年的218亩商住性质村集体用地,采取租赁方式试行过渡性开发利用。项目年底可部分投产,达产后年产值预计达10亿元、年创税超5000万元,带动村集体年增收306,42万元,且租金每5年递增10%,推动社区从集体经济薄弱村翻身成为收入超50万元的集体经济强村,实现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壮大、群众获益多方共赢。在试点基础上,下来重点推进沙街经济合作社、黄岗大塘面经济合作社、格塘经济合作社等地块实施过渡性开发,以点带面唤醒更多农村“沉睡”资产。

三、强化监督管理,保障集体经济壮大发展。建立村集体留(自)用地开发运营监管机制,有序推进集体用地招商引资、合作开发工作。一是确保项目符合产业发展。加强源头管理,明确所有过渡性开发项目均由区级遴选引入,严格筛选符合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的好项目,禁止利用地块开发房地产项目。同时,通过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交易,加强项目统筹力度。二是确保建设符合远景规划。严守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三区三线”和环境保护标准,确保达到相关排放标准限值以及总量控制要求,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土地环境。鼓励采用模块化、装配式等建筑模式,原则上不修建地下室,减少建筑材料浪费。三是确保开发符合村民利益。突出土地资源综合效益最大化,在土地租赁合同中明确收回条件和方式,保障过渡性开发过程中的村集体收益,确保土地远期价值和用地效率持续提升。强化压实街道属地责任,对企业土地利用、环境保护、项目履约等方面开展日常监督,全面激发村民作为土地股东的主人翁意识,全方位维护好集体权益。

    来源:粤改粤好

 环保专项资金包括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