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义鑫科技官网!

全国咨询热线

010-58616746

中央水污染防治自己入库指南

发布时间:2024-06-02 15:53:58浏览次数:

盘活利用资产资源案例(一)

海珠区创新“飞地”治理机制

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1年以来,广州市海珠区探索强化属地街道对辖区“飞地”经济社管理权,以联星联社为试点,通过“交易预审+绩效考核+党建融合+辐射带动”四大举措,有效破解农村集体“飞地”经济发展难题,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增长、社员群众增收。2022年,海珠区农村集体总收入53.55亿元、农村集体总资产173.38亿元、社员人均分红4.65万元,较2020年分别增长12%、21.6%、19.2%。

一、创新资产交易属地预审,引导集体产业有序升级。针对行政街道对“飞地”物业实际情况了解不充分、产业导入指导不够到位、难以精准把控交易审核要点等问题,试点将“飞地”经济社物业交易审核交由经济社社址所在属地街道牵头负责,对“飞地”规模以上集体物业加强产业规划指导,合理设定交易项目租赁期限和准入条件,有效提升农村集体产业导入效率。宝业路是广州中心城区著名的“宵夜美食街”之一,存在老旧物业建筑结构安全隐患、人车混流、环境脏乱等问题。海珠区将宝业路改造纳入江南文商旅融合圈建设。试点以来,沙园街道严把宝业路“飞地”经济社产业导入关,引入区属国企对超1.5万平方米的集体物业进行整体规划、连片提升,打造“商业消费+产业科技”的复合社交商业新地标——江南文商综合体,合同总金额达2亿元,租金从每月的31万元增加至82.5万元,农村集体租金年收入提高600万元。南石头街道对“飞地”经济社物业进行全面分析预审,通过提高公建配套空间及公共娱乐区域改造,引入教育、金融、健康医疗等高端产业,成功打造庄二经济社首个产业升级项目(翠城花园四期)。2022年,庄二经济社年净收入934万元、股东分红4.3万元,较2020年分别增长25.8%、20.8%。

二、放活干部绩效考核权限,助推集体项目提质增效。经济社干部考核原由联社统一组织,属地街道对“飞地”经济社干部管理缺乏“话语权”,在推动涉“飞地”的重大经济改造项目时缺乏有力抓手。试点通过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重点专项工作考核指引,明确属地街道对“飞地”经济社的考核意见占比不低于60%,其中涉及更新改造的考核,属地街道意见占比100%,具有“一票”否决权,极大提升属地街道统筹“飞地”区域更新改造等重大经济项目工作效率。南石头街道用好“飞地”经济社干部考核“指挥棒”,引导南箕、东方红经济社积极推动辖内重大整村改造项目,推动已筹备十余年的广纸片区南箕村改造项目加速进行,片区策划方案于今年10月顺利通过区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审议,改造后将彻底改变现有物业破旧、设施不全的面貌,推动集体经济提档升级。沙园街道调动西华经济社改造积极性,联合区属国企推动超6000平方米集体物业升级改造,打造社交茶饮休闲及生活美学文化业态,引入滨水生态景观和公园式消费场景,月租金从16.6万元增至30万元,增长80.7%。

三、发挥属地“大党建”融合优势,促进集体经济收益共享。联星联社各经济社党组织关系原隶属于联社党委,归昌岗街道党工委统一领导,各属地街道党工委对“飞地”经济社集体经济的党建引领作用难以发挥。试点工作首次将11个经济社党组织整建制转入属地街道,聘任联社党委委员、经济社党支部委员分别担任属地街道党工委兼职委员和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搭建属地街道—社区—联社—经济社“大党委”,共同谋划推动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南石头、沙园街道党工委指导“飞地”农村集体统筹做好集体经济发展和社员保障平衡,每年经济社提留约8%净收入归联社统筹,用于保障社员的养老、医疗费用支出,实现集体经济发展与社员个人切身利益密切结合。联星联社党委制定集体收入二次分配办法,每年将28个经济社约8%净收入提留到联社,再按社员人数平均分配回各经济社,较好缓解南石头街道辖内8个经济社集体经济相对较为薄弱的现状,推动集体经济收益共享,保障社员股东的收益水平。

四、发挥试点辐射带动效应,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增强属地管理改革试点以来,联星联社集体经济发展均位居全区前列,2022年集体总收入6.51亿元,占全区的12.2%;集体总资产34.05亿元,占全区的19.6%;社员人均分红6.35万元,比区平均水平多1.7万元。今年前三季度,联星联社纳入“四上”企业的集体经济规模同比增长116.5%,远超全区同比增速。全区推广应用宝业路集体物业连片升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日常综合和重点专项工作“双考核”等模式,形成辐射带动效应。进一步增强全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推动城市更新、产业升级等重点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瑞宝联社借鉴连片交易方式将零散的农用地集中流转,有效提高土地交易效率和农业规模经济,推动占地170亩、总建设投资额2000万元的“一方乐田”项目顺利落地。目前,“一方乐田”都市农园接待游客近50万人,农地租金收益增长超6倍,为村集体增收达830万元,今年4月获评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北山联社发动社员因地制宜推动集体物业升级,通过“公司+”生产经营模式,引入专业企业打造“梦享社区”,将农村集体散乱物业整合形成连片青年公寓社区,为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企业提供住房配套支撑。目前梦享社区已有公寓超3000间,常年入住率达90%以上,为集体经济增收超2200万元。

 

 

盘活利用资产资源案例(二)

顺德区上华村开展村级工业园区改造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近年来,佛山市顺德区上华村因村制宜拓展集体经济发展空间,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探索新时代富民强村高质量发展之路,获得中国最美村镇“产业兴旺成就奖”、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等荣誉。2022年村集体收入约3200万元,人均分红1.1万元。

一、勾勒发展蓝图,创新管理机制。2019年,委托珠海设计院顺德分院编制《上华村创建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示范村工作方案》,进行整村发展规划,涵盖发展定位、土地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人文建设等,充分挖掘利用好本村资源优势,广泛听取村民意见,统一发展思路,凝聚思想共识。2008年以前,上华村的集体资产租赁合同、租赁期限都不一致。为了强化“三资”管理,提高集体收入,对租赁合同的格式、租金、租期进行规范,逐步整合资源,提高村集体提价议价能力,更好提升集体资源效益;在村规民约和自治章程中,完善民主决策议事机制,规范工程招投标和财务管理,制定领导班子的发展任务和工作目标,保障村民福利待遇,承诺并做到股份分红逐年递增。今年6月起,通过市“三资”交易平台开展新一轮资产线上竞投,该批资产每年租金总收入从此前357.59万元到现在982.67万元,同比增长174.8%。

二、把握政策机遇,布局产业发展。利用好政策发展机遇,壮大集体经济。如2010年配合党委政府推进乐从环镇西路、环镇北路、禅西大道征地拆迁工作,极大提升周边交通条件;2017年和政府合作挂拍76亩三旧改造商住地块,为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打破传统村级工业园发展瓶颈,率先在顺德区开展村级工业园改造,对村工业东区占地248.8亩的集体土地公开流转30年,由区镇国资联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开发建设上华智能智造产业园,集体租金从第11年开始每年递增2%。2019年,顺利推进819亩“美丽田园”项目建设,园区首年的租金收入比过去增加约120万元,同比增长40%,且租金收入每年递增3%。目前,园区成功引入省农科院和市农科所,建设零排放科技养殖示范基地和水产养殖研究中心,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产业振兴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同时,园区将“基塘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打造佛山中心城区的重要生态景观带和农业示范与乡村振兴样板。“前有产业,后有花园”的产业布局,增进商业、市场、土地等无形资产收益,带动集体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下来将投入约3000万元建设占地约6亩的产业综合楼,建成后预计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加300万元。

三、用好提留资金,共享发展红利。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落实发展规划,让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成果惠及村民群众。自2008年起,先后投入1600万元完成道路硬底化、下水道排污、自来水管改造三大工程,完善村内健身设施和场地建设。近三年来,除了市、区、镇各级帮扶的2000多万元,上华村自行投入约1000万元完成多项工程,如三线改造、厕所改造、河涌升级改造、美丽乡村建设等乡村振兴项目,有效提升人居环境,夯实村集体经济基础。

 

 

盘活利用资产资源案例(三)

汕尾市“股票田”改革 

激活集体经济发展动力


近年来,为破解农村土地撂荒抛荒、农村土地小而散、流转慢、低质量,农村劳动力外流、老化等问题,汕尾市通过“以田易股”和折股量化的形式,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资本化、商品化和市场化,引导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农村撂荒地发展农业生产,建立村集体、村民与企业共担风险、共享收益新机制,构建农业企业“动”起来、农村资源“活”起来、集体经济“富”起来、村民腰包“鼓”起来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探索出一条放活土地经营权的有效途径。目前,汕尾市开展“股票田”改革共6852亩,每年度均可产生约380万元效益。在“股票田”改革的带动下,截至今年9月,全市农村承包地累计流转65.81%,集体经营性收入在10万元以上村集体占比98.61%。

一、建好改革“蓄水池”,强化土地要素支撑。一是坚持党建引领“股票田”改革。强化镇(街)党(工)委领导核心作用,开展研究论证、摸底调研、动员农户、制定方案、签订协议、引进企业、收益分配等“股票田”改革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通过分析研判搞改革、讲透政策搞动员、按图索骥抓落实,实现关键任务有党员引领、关键问题有党员攻关、关键节点有党员盯守、关键时刻有党员冲锋,有力促进重大改革任务取得新突破。二是通过“六到”工作法取得村民信任。通过村网格员、村组干部、村“两委”干部、村党支部书记、驻村干部、镇驻村领导“六到”村民家中宣传动员,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宣讲、保障农民土地收益、引导农户和企业收益分配公开公平公正,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加强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带动身边群众理解清楚改革初衷、内容、前景,增强村民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如,2021年,陆丰市城东街道借“撂荒大会战”等东风,在磨海村埔田小组“戍桶坑”探索“股票田”改革,“戍桶坑”原是一片撂荒长达10余年的荒地,因土地酸碱化、劳动力外出等原因,长期无人耕作,土地效益为0,街道党委开展研究论证、摸底调研、制定工作方案、逐户签订协议、引进企业项目,动员农户“以田易股”,将耕地交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确保农户收益得到保证,实现“股票田”改革从0到1的突破,并成为全市第一块“股票田”。三是签订委托流转协议书进行折股量化。推动农户与村经济合作社签订《土地折股暨委托经营协议书》,将耕地交由村经济合作社经营管理,并明确占股比例。如,磨海村推动村民以“一亩折10股”的折股方式与村经济合作社签订土地折股暨委托经营协议书,明确占股比例,将71.75亩土地折股量化为717.5股,农户占比90%,股份收益归农户自行支配,并发放股权证书;村集体持股79.7股,占比10%,股份收益用于发展村集体事业及公共服务,合计797.2股。目前,城东街道共有“股票田”2871.41亩,已产生效益的“股票田”1752.53亩,并通过“合作社+企业”的模式,成功引进华鑫盛农业、安舜农业、稻田嘉等一批优质企业,促成磨海泰国枸杞菜、霞湖玫瑰园、东埔赤米等特色农业产业项目,每年因“股票田”改革带来的红利超500万元。

二、搭起改革“引水渠”,激活集体经济动能。一是做实五篇“党建+”文章。县级党委当好“一线总指挥”,多渠道、多途径引领农民拓宽致富渠道,全面推行“党建+产业链”“党建+项目”,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带动农户参与股份合作制改革,党员干部带头推进农房管控和风貌提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以好的党风引领乡风、民风,焕发农村文明新风貌,不断提高基层治理智能化、智慧化水平,做实“党建+产业兴旺”“党建+生态宜居”“党建+乡风文明”“党建+治理有效”“党建+生活富裕”五篇文章。二是开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两项重点工作。积极搭建党支部引领、龙头企业主导的利益链接机制,推动农用地流转和引进优质企业相结合,强化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公开招标方式,推动农业产业项目落地,延伸农业产业链。充分发挥乡镇(街道)“三资”平台作用,做好土地流转信息的收集发布,搭建专业农业生产公司同村集体的沟通桥梁,做好流转主体资格审查,提供估价指导,规范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人才回流,助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三、铺设改革“输水管”,满足资源发展需求。一是创新推进“股票宅”农村经营新模式。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将村内闲置宅基地纳入“股票宅”折股范围,采用“宅建均定”“宅定建估”“宅建均估”三种定股模式进行折股量化,用“以宅入股”的方式发展民宿旅游新业态,促进闲置宅基地流转。如,陆丰市城东街道霞湖村将拥有290多年历史的霞湖古寨内闲置宅基地纳入“股票宅”折股范围,采用三种定股模式进行折股量化,古寨内的42间房屋已有37间参与流转,其中13家完成规范化、标准化改造,涉及面积2139平方米。通过修缮古寨破旧房屋、深挖古寨文化内核、引进陆丰特色美食店,打造融合古寨文化和休闲生活的“陆丰味道”综合体。仅揭牌开业当天,客流量超3000人次,300多碗粿条汤在3小时内销售一空。同时,陆续入驻的商铺和络绎不绝的游客为古寨注入发展新动力,也为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提供平台,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二是创新探索“股票树”模式。村民将闲置、撂荒的荔枝树以“一树一股”入股至村经济联合社,由企业与村经济联合社签约合作,企业开展专业化、规模化运营,荔枝树产生的收益由企业、村集体、村民按比例分成,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如,海丰县可塘镇上达村以“股票树”合作模式,对250亩老旧荔枝林进行综合改造,村民以“一树一股”形式入股村经济联合社(下称村集体),村集体持树入股汕尾市隆兴源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隆兴源),由隆兴源负责打造荔枝新品种展示园,并对荔枝树进行改种,在果树五年改种期内,隆兴源无需分成给村集体,但是给予村民提供保底保障,按当季投入的树龄为10年及以上的果树数量给予每棵5斤的“妃子笑”荔枝。荔枝树入股5年后每年荔枝收成时,隆兴源将每棵荔枝树收成的22%荔枝分给村集体(2%归村集体,20%归以“荔枝树”入股的村民)。2022年6月,上达村首次兑现分红收益约1.4万斤荔枝,折价约9.7万元。按持股村民的分红意愿方式,分发荔枝实物0.3万多斤、现金7.5万余元。三是创新发展“股票塭”模式。将农户承包的塭田以折股量化方式,收归村集体统一流转发包,所得收益分成集体股和个人股,集体股用于发展村公益事业建设,个人股归村民所得,实现村集体经济发展、村民增收“双赢”。

 

 

盘活利用资产资源案例(四)

中山市民众街道运用EOD模式

探索富民兴村有效路径


 

中山市民众街道通过完善空间布局、吸引多方参与、落实资金保障、拓展产业链条等多种方式,创新实施深中合作创新区启动区和万亩农田特色农业生态区EOD项目(以下简称“EOD”项目),创新EOD绿色生态开发模式,联动政府、社会资本、村集体资源三方力量,将生态价值与农业产业、文旅商贸、科创等相关联,实现公益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统筹平衡,促进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2022年,民众街道18个村(社区)实现集体经济收入总额4285.47万元,平均村集体经济年收入238.08万元。

一、立足资源禀赋,完善空间布局。创新引入EOD项目,以区域综合开发为载体,有效破解耕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快速高效发展之间的矛盾。项目由4.6平方公里城市开发空间和万亩生态农田组成,各功能板块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实现不同功能空间的优势互补。其中,城市综合功能区位于民平村,利用该村位于城市开发边界内、土地平整等区位优势,以水生态治理、乡村风貌治理为导向进行产城融合开发,规划4000多亩,以“一心双轴四区”为形态,包含医疗、教育、居住、生产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生活配套空间,致力打造大湾区高品质宜居胜地。万亩农田特色生态农业区位于新建村,拥有丰富的成片农田资源和优异的水热条件,区域位置良好、交通较为便利,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综合基地,计划打造为田园综合体和文旅休闲目的地。

二、吸引多方参与,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建立“政府+社会资本+村集体”三方联动建设机制,有效发挥政府政策优势、企业资金和市场化运作优势以及村集体属地执行落地优势。以所属国企为实施主体,引入中国铁工投资建设集团进行合作开发。鼓励村委会以土地资源入股项目建设,以此为契机成立村集体公司,对村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实现项目、村民和村集体多方共赢。目前,EOD项目承接新建村约4000亩土地租期10年,每年可为村集体提供约1200万元租金收入,发动本地闲置劳动力50余人次配合开展土地平整、耕地复垦等工作,把更多就业机会和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三、拓宽融资渠道,落实资金保障。充分发挥政府、央企等各方优势,扩大项目资金来源,缓解“钱从哪里来”的问题。通过优先使用专项债等低息贷款,结合央企、EOD等各类贷款资金多措并举,满足开发资金需求,有效减轻财政负担。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把土地运作和城市区块整体长期开发联动起来,全面统筹资源整合、高端策划、投资融资、产业导入、设计建设、运营服务等,推动公益性较强、收益性差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融合,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互利共赢。

四、拓展产业链条,助力农民增产增收。以EOD项目为载体,规划发展农业生产、预制菜加工及冷链、生态旅游等乡村产业,投资开发“一村一品”养殖基地、农产品采后处理生产示范基地、冷链物流中心、现代农业展示中心、岭南水岸风情街、种子郊野农场及粤美乡村示范村等农文旅融合项目,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好推动农业增效、农村增色、农民增收。

 eod项目申报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