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义鑫科技官网!

全国咨询热线

010-58616746

EOD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24-05-16 15:59:02浏览次数:

2 中国式EOD模式的内涵辨析
2.1 中国式EOD模式的主要特征

中国式EOD模式的提出主要面向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融资的抵押物与现金流、生态产品保值增值的良性发展、生态价值的转化效率三个实践问题,在实践中已经体现出缓解地方政府资金压力、推动生态产业化模式创新,以及带动区域整体发展的初步成效。

首先,EOD模式缓解了地方政府生态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通过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由单纯的公益性项目转变为具有开发价值的经营性项目,EOD模式为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参与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条件和渠道,形成了可持续的生态环境治理投融资模式。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将EOD项目纳入支持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专项政策,现有入库项目涉及超过150亿元的生态环境治理投入全部由市场主体投入,有效减轻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

其次,EOD模式的实践探索推动了生态产业化经营模式走向成熟。王金南等梳理了国家级EOD模式试点,发现EOD项目可分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土地利用”“矿山修复治理+存量生态资源经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种养”“荒山荒地综合整治+生态能源”等典型模式,矿山修复治理模式和EOD模式下的城市片区开发是其中的热点。随着实践探索的不断推进,生态产业化经营模式日趋成熟。另外,EOD模式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与生态产业开发运营,为企业进行生态产业化创新提供了内生动力,催生了生态产业化的更多尝试。

此外,EOD模式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上还表现出一定的潜力。生态系统服务的正外部性会使EOD项目产生一定的溢出效应,生态产业发展在增加就业、带动区域土地增值等方面的潜能也不容小觑。Qu等利用投入产出分析,将生态产业作为一个独立部门,定量分析了生态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表现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发现生态投资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其中对教育产业和金融产业的影响最为显著。

中国式EOD模式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项目制、企业主体、“增肥哺瘦”、生态反哺。

1)项目制:中国式EOD项目是一种项目组织方式,具有明确的项目边界。在一套完整的EOD项目中,生态修复类项目与产业开发类项目以子项目的方式共同存在,清晰的项目边界使项目主体能够精准评估生态修复投入与产业运营收益之间的平衡。

 

2)企业主体:PPP等融资模式有所不同,EOD模式是一种以企业为主体的纯粹的市场投资行为,地方政府除评价、审查、监管与考核之外,在投入与运营方面完全不参与项目。因此,EOD模式站在市场主体的视角,更加关注“E”与“D”的关系,即生态系统服务如何能够转化成为经济价值。

3)“增肥哺瘦”:公益性较强、收益性较差的生态修复工程与收益性较强的产业开发项目有机融合,由同一个市场主体一体化实施。这就要求产业开发项目与所修复的生态资源具有较高的关联性,在理想条件下,EOD项目中的产业开发项目应是以生态资源为核心要素的产业,属于“生态产品第四产业”的范畴。

4)生态反哺:以产业开发运营项目的收益反哺生态修复工程的投入。在EOD项目中,这种反哺过程往往被前置。换句话说,EOD项目以生态产业开发运营所预期获得的可观收益为条件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在项目层面实现投入与收益的自平衡。


2.2 中国式EOD模式的经济学内涵

中国式EOD模式的经济学内涵,本质上是生态价值的市场化具现和生态收益的反哺前置,完成了生态资源外部经济的内部化的价值链闭环。有学者认为,基于强可持续和弱可持续理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考虑地方生态本底情况合理选择保护和转化两种路径,EOD项目是将保护与转化有机结合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将生态修复与以生态资源为核心要素的产业开发结合起来,保护支撑转化、转化反哺保护。沿着“生态修复—生态资源保值增值—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经济价值反哺生态修复”的路径,EOD模式遵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反哺的根本逻辑,并以要素市场化改革为支撑由企业作为主体统一实施,使企业的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成本与产业开发运营收益实现价值平衡

基于EOD模式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反哺的本质内涵,可借助生态产品第四产业的生产函数进一步梳理其中的价值链:

式中,Y为产业运营项目中,实施主体通过开发运营生态资源关联产业(即生态产品第四产业)获得的最终产出,即EOD模式中的“D”;EKHL分别为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态资源(EOD模式中的“E”)、人造资本、人力资本和劳动。该过程描述了从项目所占用的资本存量到作为最终产品或服务进入市场的生态产品价值流量的转化,其中,生态资源是生产过程的核心要素,投入一定成本对其进行修复和维护也是EOD模式成立的前提。

 

具体而言,EOD模式的价值链闭环可分为生态修复工程和产业开发项目两个环节(图2)。生态修复工程,是投入人造资本、人力资本和劳动等社会经济要素,修复生态环境,提升生态资源资产质量,使其能够作为要素进入生态产品的供给、促进生态资源资产增值的过程,可看作生态产业开发运营前期对提升核心要素价值的必要投入;同时,生态修复工程也是生态产业开发运营收益对生态进行反哺的前置。在产业开发项目中,生态资源与人造资本、人力资本、劳动等社会经济要素有机结合,通过最终生态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交易,创造经济产出,使开发者获得收益。最终,收益中来自生态资源的价值贡献与前期的生态修复投入(反哺前置过程)实现平衡,EOD模式从生态价值变现到生态价值反哺的价值链闭环得以形成

 

 


2.3 中国式EOD模式的若干理论问题

EOD模式在我国的实践过程中,若要使生态资源与产业收益之间形成稳固的“支撑—反哺”通道,形成可持续的价值链闭环,需厘清生态资源、产业收益、支撑过程与反哺过程等环节的若干理论问题。

2.3.1 生态资源资本增值的评估

生态资源是EOD模式成立的前提。EOD模式中,生态修复成果(E的增长)的量化问题是需要关注的重点,涉及生态修复效果的物理量和生态资源增值的价值量两个层面。生态修复效果体现为一系列可直接量化的生态环境物理指标,如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等。对于不同的EOD模式,起到核心作用的生态环境指标有所不同,且各地生态环境本底有所差异,生态环境指标改善对地方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以及生态产业发展的边际贡献也有所差异,因此,物理指标判定往往涉及不同项目之间横向不可比的问题。

 

生态修复效果的经济表现为生态资源资本增量,即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价值评价,可将生态修复项目更好地与产业开发项目进行关联,有利于判断出产业开发项目与生态修复工程之间的关系。在生态修复效果的价值评价上,目前存在多种方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是应用广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指标,但需注意的是,GEP是生态产品存量的潜在价值,并非在市场上体现的实际价值。包容性财富(Inclusive Wealth,IW)也是刻画自然资本存量价值的指标,为自然资本存量的物理量与单位物理量的影子价格的乘积。影子价格表征资本增加每一单位对社会福祉的边际贡献,也可以体现各类资本的稀缺性和相互替代性,在EOD项目中,可用于表征生态资源资本增量的现实经济价值。

 

2.3.2 产业运营收益的评估

产业运营收益是EOD项目能够顺利推进并达成最终目的的关键。EOD项目的产出体现为产业运营收入,是流量的增加,此外也有资本增值等存量形式的收益,如地价的上涨。

除产业开发主体所获得的运营收益与资本增值之外,EOD项目的外部经济也值得关注。成熟的EOD项目可能带动区域整体发展,产生周边区域地价上涨或就业增加等社会经济效益。IW框架通过计算人造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的存量价值,衡量整个区域的“财富”为人类提供福祉的能力。借鉴包容性财富的思路,通过核算EOD项目实施前后区域包容性财富的变化,可衡量EOD项目对区域产生的福祉或可持续性的促进作用。

23.3 生态资源对产业开发项目的支撑

产业开发项目与生态修复项目之间的关系,即“E”到“D”的转化过程,是EOD项目的核心所在。基于2.2中对我国EOD模式理论内涵的辨析,聚焦最终生态产品与生态服务的生产过程,可通过基于投入占用产出技术的生态产品第四产业核算框架刻画EOD模式中从生态资源资本到产业运营收益的转化过程,核心是衡量产业运营过程中,生态产品或服务所体现出的市场经济价值中来自生态资源的贡献。本研究基于浙江省三个EOD模式典型试点项目的数据,初步编制了基于投入占用产出分析的EOD量化框架(表1),框架结构包括总产值、占用部分、投入部分三类内容:

1)总产值表征EOD项目的收益(D)情况,对应生产函数中的“Y”。

2)“占用部分”中的固定资产、生态资源以及区分质量水平的劳动力表征产业项目运营中对各类资本的占用情况,分别对应生产函数中的人造资本(K)、生态资源(E)、人力资本(H)和劳动(L)。

此外,通过在占用部分中补充生态资源物理量指标,可以直观反映生态资源对产业项目的支撑情况。项目区域面积与生态系统类型占比反映了项目所在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情况,生态修复类项目与产业开发类项目之间的覆盖度可以初步反映EOD边界内两类子项目的关联程度。在实践中,主要有生态资源包围类(产业开发类项目完全位于生态修复类项目的空间范围内)、生态资源辐射类(生态修复项目位于产业开发类项目的空间范围内,依靠生态系统服务外部性的辐射作用为产业运营提供支撑)、生态资源覆盖类(两类项目大致重合,范围较小、边界较精确的项目和范围涉及全域的项目往往会呈现出此种特征)三种形式。

3)“投入部分”对应着产业运营过程中各类要素投入的流量形式。其中,生态资源投入的价值流量无法直接体现在投入产出表数据中,但可反映在两部分内容里:显性部分体现为每年投入的生态维护费用,即用于弥补生态系统损耗,使其能够维持在原有服务水平的费用,体现生态资源作为一种资本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实际产生损耗的经济价值;隐性价值部分,体现为机会成本,即放弃其他经济活动所造成的潜在损失。

在具体实践中,由于区域生态本底、产业经营业态选择等因素,不同EOD项目的产业运营过程对各类生态要素的依赖程度有所差异,可以通过投入产出表中直接消耗系数体现。区域开发类EOD项目以生态环境为依托进行园区开发和配套服务设施运营,涉及对园区房屋、设备等的大量占用,固定资产折旧在投入中占据较大比重。农文旅融合类EOD项目往往基于区域生态本底进行种植业和文旅产业运营,涉及农产品种植、产品研发以及文旅配套设施运营过程等成本,体现在中间投入的比重中。生态修复+旅游类EOD项目是在对区域生态环境进行修复维护的基础上进行全域旅游开发,在广泛的空间范围产生的生态维护成本在投入中的比重较为突出。值得注意的是,表1仅列出了体现在实际价格中的显性价值,生态资源的机会成本尚未体现在表中,生态资源投入可能被低估,被低估的部分作为利润被企业获取,这正是生态资源为产业运营带来的额外溢价部分。

2.3.4 产业运营收益对生态资源的反哺

产业开发项目收益对生态修复项目投入的回馈,是EOD模式完整价值链条的最后一环,也是EOD项目落地过程的第一步。产业开发项目收益能否弥补生态修复投入、达成投入与收益相平衡的时间周期,以及项目收益中的多大比例应回馈给生态修复投入,这些问题关系到EOD项目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HGT为明确项目收益对生态资源的反哺程度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HGT提出,将地方性公共物品引起的经济活动集聚而产生的级差地租用于提供地方性公共物品,这一思路可引申到EOD项目中,将良好生态系统服务产生的产业运营超额利润用于反哺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投入。

EOD项目中,往往将反哺过程前置,即先将预期收益投入到生态修复项目中。因此,项目的生态修复投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项目收益对生态的反哺情况。在具体实践中,EOD项目的总体投资规模、生态资源投资占比、项目最终收益情况、生态反哺能力,随区域生态本底、项目规模以及产业经营业态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图3和图4)。例如,区域开发类EOD项目,前期投资体量较大,相较于房屋、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而言,生态资源投资占比相对较低;在后续的利润中,用于反哺生态投资的比重也维持在相对平均的水平。对于区域生态修复和旅游产业开发类EOD项目而言,往往需要分配更多的利润用于反哺前期生态修复的投入。总体而言,EOD项目生态反哺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普遍在30%上下浮动,以当前常见的20年运营周期来看,总利润普遍能够反哺最初的生态修复投资,用于生态反哺的比例介于40%~50%。

 eod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