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义鑫科技官网!

全国咨询热线

010-58616746

生态环境项目库包含水流域治理

发布时间:2024-09-14 17:50:48浏览次数:

生态环境项目库,构建基础设施体系,推进水系治理小流域内的基础设施体系构建应围绕生态治理、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3个方面,重点解决水生态环境问题。基础设施建设应考虑乡村地区人口密度低、居住分散的特点,形成小型化、低成本、易推广、分布式的技术解决方案,通过“低技派”的小修小补实现精明精准施策、低成本高效建设。由于乡村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基础设施的运营模式应重点控制维护成本,通过群众自发组织维护或由村集体组织统一购买第三方机构服务的方式保障基础设施的长效运作。基于此,小流域基础设施应有别于传统的城镇基础设施,其类型、形式、运营模式的选择应贯彻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以解决小流域地区水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人居环境品质不足等问题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小流域的实际使用场景与乡村地区的管理运营水平来设置。以问题为导向,构建生态底线、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3大类小流域基础设施,提升小流域的安全韧性水平、生态环境品质、农业生产效率与人居环境品质。在生态底线设施中:通过水安全保障设施提高小流域防洪排涝、供水保障、水生态调节能力;通过养殖尾水处理设施、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等水环境改善设施实现控源截污;通过抗滑挡土墙、落石平台、拦石堤(墙)等地质灾害防治、防护设施实现工程防治;生物多样性设施主要包括人工动物巢穴、小微保育湿地、过鱼设施等;水土保持设施主要包括生态护坡、梯田、沉沙池、谷坊等。绿色生产设施主要涵盖农业灌溉设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设施、智慧种植设施等,以实现农业生产绿色化与高效化。绿色生活设施主要包括环卫设施、交通出行设施、环境美化设施、低碳能源设施等,以推动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绿色转变。

水 (2).png

构建分区管控体系,促进空间治理空间分区是落实战略意图的有效手段,通过结构管控强化布局引导传递空间保护与开发的战略意图。面对小流域普遍存在的“三生”空间不协同、空间效能不高的问题,应进一步细化既有的用地分区分类方式与布局(图4),形成小流域用地布局“一张图”,衔接土地综合整治等各类项目建设与工程措施。4 小流域用地分区分类细化示意图小流域主要涉及水域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建设空间4类用地类型。水域空间是小流域治理的核心空间要素,涉及水域形态丰富多样,需要对河流、湖泊、坑塘、灌排水渠等进行优化布局,加强水系的连通,扩展河道空间,恢复湖泊规模,促进小流域水功能的修复。在农业空间中:一是要保障粮食安全,划定以谷类、薯类、豆类作物为主的粮食种植地;二是兼顾多类型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如耕地、园地、草地、养殖水面等;三是发展现代农业分化产生的新农业业态,如规模化大田种植业态、现代温室种植业态、集约养殖业态、种养复合业态、休闲观光和科普教育等业态。在规划中需要整治出集中连片的农业空间,进而促进高效化种植与规模化经营。生态空间包括自然保护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种质资源保护区、国家公益林、重要湿地、林地等空间,规划要加强对小流域生态空间的保护并提升环境质量,构建连续、完整的生态空间,协调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建设空间需满足小流域内镇村居民生活、农产品生产加工集散转运、基础设施建设等功能有序布局的需求,如针对镇村居民居住空间多产权多类型的特点,可进一步将居民点的居住空间细化为城镇居住区、新农村社区、农村宅基地、集体租赁性住宅等。建设空间的布局则要充分考虑基础设施的合理配置、农村居民点的优化布局、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空间的预留。在用地分区分类和空间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叠加地块的建设管控要求,是平衡小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开发建设强度的重要保障。对于建设主导区域,可以参考控制性详细规划地块控制图则的方式对建设用地的开发建设进行管控,设置用地性质、开发强度、交通及设施配套、景观和风貌指引等规划条件。对于非建设主导区域,可将其分为一级管控区和二级管控区,其中:一级管控区主要包括森林、湿地等类型,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严格管控;二级管控区生态保护需结合不同功能类型提出差异化管控要求,采用清单管控、总量管控、指标管控及边界管控4类管控手段,并兼顾非建设用地的保护要求与开发需求提出管控要求。在二级管控区内可根据用地类型制定特定的管控要求,如:针对种植类、林草类、养殖类用地,可附以建设总量、建筑高度、作物/养殖品种、经营主体、化肥农药减量化水平等地块管控要求;针对拟发展新业态的区域,可进一步明确可建设各类新业态设施的范围,提出建设规模、建筑高度等指标要求;针对设施农用地,可进一步细化灌排设施和田间道路的配置标准,明确地面可硬化的空间范围,提出设施农业建筑的建设规模、高度等指标。见图5。5 小流域分区建设管控模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