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义鑫科技官网!

全国咨询热线

010-58616746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中的小流域治理

发布时间:2024-09-14 17:52:35浏览次数: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构建组织管理体系,完善基层治理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可持续是可复制、可推广的前提条件,需要相应的制度和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予以保障。通过配套政策的制定,消除小流域内部的行政壁垒、资源与市场的制度壁垒,以及政府、村集体、群众的公私壁垒,推动多主体协同发力。(1)创新全社会共同缔造机制。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上级扶持为辅”,资金投入“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充分利用上级扶持资金来“以奖代补”,充分调动群众、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参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积极性,引导群众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2)创新乡村资源盘活与利益联结机制。综合治理工作需要激活小流域生态环境、土地资源的价值,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开发建设,村集体与村民通过优质资产、资源量化入股的方式获得租金、薪金、股金等多元收益。通过“资源归集—确权评估—精准招商—商定入股—收益反哺”的工作闭环,构建起市场主体与乡村主体之间的利益链接网络,推动小流域资源要素的系统性开发和人居环境治理。(3)创新基础设施长效管养机制。为避免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需要建立健全小流域公共基础设施“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护到位、制度保障”的长效管护机制,进一步明晰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的责任主体,通过开放公益性岗位、制定村规民约等方法,促使行政村组织日常运营维护工作、群众共同筹资投工投劳,确保基础设施管养进入“平时有人管、坏了有人修”的良性轨道。

申报3.jpg

现状特征与问题牌楼西河是汉江二级支流,发源于牌楼镇长兴村,于来龙村汇入竹皮河,全长12.4 km,面积为29.54 km2,涉及5个村、2829户、8854人。小流域处于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地区过渡的地带,流域内地形以低丘岗地为主,相对高差约40 m,地面坡度为10°~15°。2022年,流域内人均纯收入为26985元,比荆门市农村平均收入水平高3033元。见图6。6 牌楼西河小流域范围图现状牌楼西河小流域主要存在以下5个问题。(1)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水动力不足。牌楼西河上游水质以Ⅳ类为主,中游水质在Ⅳ~V类,下游水质无法稳定达到Ⅳ类,沿河存在大量农业种植污染和水产养殖坑塘;生态流量严重不足,水循环动力不足,牌楼西河非汛期流量不足0.1 m3/s (远低于生态基流0.29 m3/s),流量不足和沿线水工建筑物的阻碍造成河流水循环动力不足。(2)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小,产业类型单一。以合作社为主的农业经营主体规模较小,在21家经营主体中,经营规模超过200亩(1亩≈666.67 m2)的仅4家。上下游产业发展差距大,2023年上游长兴村土地流转面积为110亩,仅占全村耕地面积的7%,而下游来龙村土地流转率超过90%;2022年上游长兴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仅为8.5万元(下游来龙村为260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6万元(下游来龙村为3.2万元),上下游发展不均衡。同时,农旅产业类型单一,业态以采摘观光为主,缺乏其他类型的产业项目。(3)人居环境上下游差距大,整体有待提升。上游以散居农户为主,公共服务设施如党群服务中心等空间小,设施老旧,基础设施等级低,大部分路面无铺装。下游多为现代新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较新,基础设施等级高,路面有铺装。(4)空间利用不集约,“三生”空间不协同。用地集约化程度不高,低丘岗地的地形造成耕地碎片化,小流域范围内面积不足1亩的耕地约占12%,面积为1~5亩的耕地约占45%,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进而导致农业生产成本高、效益低。同时,农业生产与生态空间之间存在矛盾,小流域内共有水面463个,总面积为2918.96亩,其中沿河200 m范围内共有水产养殖面积1162.54亩,涉及鱼池61口、坑塘109口,养殖尾水均未经处理便季节性排入河道。(5)管理部门条块分割,缺乏政企民协同治理机制。以小流域内“彩衣荷塘”项目为例,该项目预期借助国家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打造文旅融合节点,但由于缺乏部门协同,只对水系进行了整治。在风貌打造、通道建设、文化提炼等方面,缺少自然资源部门、交通部门、镇政府的协同。在基础设施管养、人居环境建设方面,缺少企业和农民的参与。环卫设施缺少维护,垃圾分类收集存在盲点地区,社会化运营主体参与不足。村民整体环保意识不强,存在房前屋后环境杂乱、被动等待厕所拆迁改造而改厕积极性低等问题。